又爛根了,張哥嘆氣一聲。天氣這麼熱,你說這個盆是換不換?
不換,養了好幾年的老樁是葉黃不好,如果繼續蔓延,遲早得是玩完。
換吧,今年好容易培育的枝條又得修剪,先不說浪費了一年時間,這高溫天氣,一個不好,換死老樁也很常見。
張哥玩盆景有些年頭了,卻還是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在張哥看來,澆水學三年,這可真不是瞎說的,咱這笨點的,三年也沒能真正整明白,偶爾,還是會有積水爛根的情況發生。
其實,實際情況卻真不是這樣。如果就是自己單憑摸索,別說三年,就是用上十年,突然入手個自己沒養過樁材,開始時候也不見得就能管好。
可是,卻也別忘了咱們人類最大的優點,學習。
前人是有很多澆水經驗的,為什麼非要自己摸索去浪費時間?
就澆水這個常見的管理來說,前人的路我們照著走,這樣肯定會更簡單一點。
首先,掌握一個原則,見乾見濕、不干不澆、澆則必透。
詳細點來看,所謂幹,主要是指盆土的表面乾燥,下面的土壤還有濕氣。這個時候澆水,積水的情況肯定是能避免。
澆透,是要讓水分澆到每個土壤顆粒上面。一般來說,澆到水分剛好從盆底孔流出一些即可。
具體的澆水時間間隔,就需要根據情況進行了。通常,主要的依據可以有三看。看盆、看樹、看天。
先來說看盆,每個盆的質地不同,透氣的環境就有了區別。就澆水的時間間隔,由勤到懶,依次可謂瓦盆、陶盆、 釉盆、瓷盆。
接著還得看盆的大小,大盆的土多,存水也多,乾燥時間就會慢點。盆小了,土壤幹的就快了。所以,大盆要減少澆水次數,小盆需增加。
包括盆體的深淺,也是因為盛土數量不同的原因,深盆不好乾,澆水不能太勤。淺盆土層也淺,幹的快就得多減點。
盆土的質地也是澆水的關鍵,土壤疏鬆透氣,排水就好,幹的也快,需要增加次數。土壤的質地太粘,就容易發生積水了,需要酌情減少。
在澆水時候,除了是要依據上述的看盆重點之外,還可以具體的經過觀察後決定要不要澆水。
首先是看顏色,盆土顏色變淺,說明是盆土已經乾燥。反正,顏色較深,說明還有潮濕。
在看土拿捏不准的時候,可以觀察盆景的重量。將盆景端起來感覺一下,盆內水分多的時候,盆景重量大,端起來沉。盆內水分還多,重量肯定會有所增加。
另外,還可以敲擊盆體聽聲響。聲音乾脆,盆土較乾,聲音渾濁,盆內土壤水多。
用手去觸摸也是個不可忽略的辦法,盆土在較為乾燥時候容易結板,摸起來會比較堅硬。再往裡挖點看看,如果內里土壤手感鬆軟,說明是還有不少水分,處於潮濕狀態。
觀察盆和土的結合程度也是個有效方法,土壤較乾的時候,會出現緊縮的現象。這個時候,土和盆會有分離的狀態。注意的是,在出現這樣時候,樹木大多已經處於失水的邊緣,澆水不要一下太大,慢慢的澆,可分為多次,水分才能滲透更好。
然後是看樹,對於松柏類樹種來說,針葉的吸水率很好,澆水時候可以盆土偏乾點。噴水勤快些。
其它常綠類樹種則不同,要注重根部的澆水,微濕的內部土壤需要保持。
其它觀花和落葉類樹種,噴水就不能太多,可以將噴水看做是沖洗樹葉即可。主要的澆水管理,還是應澆灌根部。
根據樹木的不同生長階段,澆水的管理也應該適當的調整改變。在夏冬時候,樹木大多休眠,這個時候的需求就少,我們的供應也應該減少。春秋兩季時候生長旺盛,水分需求大,澆水的次數也應該增加。
包括是植株的大小,對水分的需求也有不同,植株長勢較大,消耗水分就會較多,需澆水增加。如果植株較小,澆水的次數也能相應的減少。
最後,確切的澆水管理,天氣的觀察也不能忽略。溫度高的時候,水分蒸發就到,應該多澆。溫度低的階段,水分蒸發的也少,需要減少次數。
詳細來看,晴天、旱天、熱天時候,澆水次數增加。雨天、陰天、冷天時候,澆水的次數也可以根據情況適當減少。
需要提醒的是,風大空氣還乾燥的時候,需要給盆景避風避陽。大雨及連續陰雨的天氣,需注意給盆景排水。
澆水澆不好,常見是兩點情況,要么不會觀察,要么是粗心觀察不到。看到了這裡,觀察的方法肯定是已經知道。再澆不好水,就只能是自己粗心大意造成了。
俗話說,說的好不如做的好,光知道可不行,做了才算,老樁盆景才能真的長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