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世界上“最深的井”,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科拉超深鑽孔,它確實是曾經的“世界之最”。
當初蘇聯人聲稱要“挖穿地球”,結果到12262米就停工了,有人說是挖到了“不干淨”的東西,也有人說挖到了“地獄”,那真是一個眾說紛紜。
科拉超深鑽孔
但在53年後的今天,我們便再來全面剖析一下這背後的真實原因。
經濟原因
第一點,就是蘇聯的經濟情況並不樂觀,財政收入逐年減少,投入到科拉超深鑽孔的經費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最後根本沒辦法開工,簡單來說就是沒錢了。
科拉超深鑽孔最早動工於1970年,當時蘇聯國力強盛,是唯一能夠和美國齊肩的超級大國。
所以,當科拉超深鑽孔項目被提出後,蘇聯政府一擲千金,承諾給工作人員最好的待遇,給工人最高的薪資。
事實上他們確實實現了自己的承諾,當時所有參加該項目的工作人員都在莫斯科分到了一套公寓房,鑽井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就達到了大學教授一年的水平。
就是這樣燒錢的工程,蘇聯一直從1970年維持到1991年解體,直到1994年才停止工作。
1983年的深度已經來到了12000米,是當時最深的人工鑽井。
鑽孔如今已被封住
事實上,早在1979年,蘇聯對阿富汗發動戰爭的時候,他們的經濟就已經在走下坡路。
據後來的數據統計顯示,蘇聯在長達10年的阿富汗戰爭中,投入了大約150多萬官兵,累計消耗450億盧布。
長時間的消耗也使得蘇聯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全球戰略,對國家各方面的發展都有了深刻影響。
阿富汗戰爭只不過是蘇聯經濟下滑的一小部分原因。
阿富汗戰爭中的蘇軍
從內部來講,蘇聯的工業體製過於集中化,其中絕大部分被中央管制,使得經濟喪失了原有的活力,再加上經濟結構比例的失調,這才導致整體經濟每況愈下。
由於沒有資金的支持,科拉超深鑽孔也不得不在1994年停工。
技術不支持
再者就是當時的技術並不支持他們繼續向下挖。
高溫高壓環境是一個主要的技術限制因素,隨著鑽探深度的增加,地下的溫度和壓力不斷升高,達到了極端的程度。
這對鑽井設備和材料的耐受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常規的鑽具和工具根本無法承受高溫和高壓環境,設備很容易被破壞。
井筒穩定性問題也是超深鑽探面臨的另一個嚴峻挑戰,隨著深度的增加,地層的壓力、溫度和地質條件變得更加複雜和不確定。
岩石可能會發生斷裂、崩塌或塌陷,導致井筒不穩定,給鑽井操作帶來困難和危險。
比如,在鑽井超過7000米的時候,他們遇到了層狀岩石,這種岩層結構並不穩定,多次引發了鑽柱掉落事故。
另外,由於高溫高壓環境的影響,常規的鑽具和工具可能無法正常運作。
耐高溫和耐壓材料的開發和生產是一項昂貴且具有挑戰性的技術任務,這增加了鑽井設備的成本和復雜性。
越是往下挖,對技術的要求也就越高,成本也隨之增加。
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蘇聯從1983年到1993年才挖了262米,每往下挖一米都要磨損好幾十個鑽頭,直到最後終於挖不動了才停工。
同時,數據採集和分析也面臨困難,在超深度鑽孔中,獲取準確、可靠的地質數據變得更加困難。
由於高溫、高壓和復雜的地質環境,對傳感器和檢測儀器的影響非常大,經常會出現數據分析和採集錯誤的情況,這也導致了挖井路徑會出現偏差的情況,需要不斷進行修正。
對於當時的計算機而言,處理如此大量複雜的地質數據難免捉襟見肘,迫使工作人員不得不減緩向下挖掘的步伐,等待新技術的到來。
投入大、收益低
科拉超深鑽孔所帶來的價值和經濟付出並不成正比,完全就是不計成本的面子工程。
此圖並非該鑽孔
在科研方面,科拉超深鑽孔對地殼結構和岩石性質的初步了解提供了一些重要數據。
通過分析岩石樣本和測量物理特徵,研究人員獲得了地殼的一些基本信息,並對岩石的組成、結構和演化有了初步認識。
這為地質學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基礎數據,然而這些科學研究結論並不一定需要科拉超深鑽孔才能得到。
隨著技術的進步,微波探測、雷達探測技術如此發達,即使不用挖開地下,也能夠進行科學研究,並且成本低收益高。
事實上,科拉超深鑽孔就是蘇聯爲了和美國競爭而開啟的一項面子工程。
這是在冷戰這一特殊時期的奇怪競賽,當初美國人提出要探測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以拓展人類的認知。
蘇聯在得到消息之後,立刻部署了關於地下探索工程的相關項目,並且揚言要先於美國探測出所謂的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
從理論上來說,這個界面位於地下大約33千米的區域,這裡位於位於地殼和地幔之間,別說當時,就算是現代技術也挖不到這裡。
但蘇聯卻自信的宣稱自己甚至能夠挖穿地球,或許他們只不過是想在國際上博一個噱頭。
現如今,科拉超深鑽孔純粹用於在莫霍面接近地表處的科研,雖說裡邊還發現了金礦,但深處9500米的地下,開採難度極高。
所以,沒有人願意去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項目自然也就擱置了下來。
總只來說,科拉超深鑽孔是蘇聯的一項不切實際的工程,如今項目停工,也算是對後人的一種警示。
參考資料:吉尼斯世界紀錄《Deepest penetration into the Earth's crust | Guinness World Records》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xLpsN8u-xa8MgywYESvJlUr8HMb8kFfnM37rBi-Ab0M/?source=tuwen_det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