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飄落的樹葉,才發現北方已進入深秋,南方也越發冰涼。微寒的秋風,帶走了夏日的炎熱,也帶走了蟬鳴。為了與秋風相擁,人們不得不穿上衛衣,加件外套。
時下,已經進入秋天。一場秋雨一場寒,樹上引吭高歌的蟬越來越少了。它們的叫聲已隱隱包含了淒涼的意味。關於秋蟬的話題多了起來。朋友圈裏,網友曬出一張攝影。一隻秋蟬趴在一株梧桐樹幹上,老僧入定一般,一動不動,心無雜念。梧桐樹雨珠晶瑩,秋蟬羽衣明亮。一個偉岸挺拔,一個高標逸韻,只覺涼意頓生,塵襟俱滌。
蟬,民間俗稱知了,其腹肌部像是蒙上鼓膜的大鼓,鼓膜因震動發出聲音,而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起到共鳴作用,鳴肌能每秒伸縮一萬次,使蟬能夠發出非常響亮的聲音。
蟬的起源已難以追溯,但是在古代文人的詩句中,我們常常能看見它們的身影,可以看得出來,蟬是我們的古代詩人非常鍾意的一種生物,主要用於表達情感。
蟬的鳴聲歡快悠遠,而在多數詩人的筆下,卻被用於表達悲傷之情。與唐代詩人來鵠的詩《聞蟬》表達的一樣,"莫道聞時總惆悵,有愁人有不愁人"。用哲學的話來說,人的主觀意識決定主觀能動性,只可惜在詩句的天下裡,"有愁人"的數量好像比"不愁人"多得多。
"有愁人"比如孟浩然,大家可以看到《秦中寄遠上人》中的一句,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詩句中所表達的意境猶如,夏末秋初之際,夕陽西下,寒風習習,聽聞蟬鳴越發悲傷。當時孟浩然在長安落第,寫下了這首充滿失意、悲哀的詩。
以蟬表愁的詩,還有很著名的來自白居易的《早蟬》: "六月初七日,江頭蟬始鳴。石楠深葉里,薄暮兩三聲。一催衰鬢色,再動故園情。西風殊未起,秋思先求生。憶昔在東掖,宮槐花下聽。今朝無限思,雲樹繞湓城。"整首詩以蟬為線索展開敘述,以今朝對比往昔,蟬鳴的聲音更讓詩人感受到憂愁。全詩的最後一句,"雲樹繞湓城",憂愁猶如雲覆蓋天空,壓的人透不過氣。細品全詩,可以感受得到詩人當時的心境。
只怪自己知識淺薄,見識狹隘,對詩詞的了解甚少,能為大家介紹的也只有這些。
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n1B957JVNjh8G5qwwZqqpWPTVNHTs6Ne_V8ietNvrd6338uL0kIQHP7JKeLkAQYF/?source=tuwen_det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