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臉不知心。”
人心隔面皮肚皮,確實難辨識。
但語言行事,百般細節,全都從心流現,自然反映內心。
孔子有個識人秘訣:“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觀察一個人的行事原因、做事方法、理想追求,這個人就無所遁形。
一、視其所以:看行事原因
僅憑外在行為識人,難以斷定他的善惡,觀察內在的行事動機,人的本性如何,一目了然。
馬力奔赴京城考試,途中病倒,幸得馬力相救。休養三年後,馬力再次赴京,高中狀元,並成為駙馬。這時,路遙房子被燒,他想起馬力,便到京城找馬力幫忙。不料馬力絲毫不提幫忙的事,只是一味挽留路遙留在京城。路遙一怒之下,離開京城,途中被馬力的士兵抓住。奇怪的是,這些士兵沒有難為路遙,反而對路遙禮遇有加,但偏不讓他快點回家。整整三年,路遙才回到家,一看:破房子成了大豪宅。原來馬力拖慢他回家,只是為了蓋個大房子,報答路遙。
論人是非,應當看他的本心,不可拘泥於外在行事。
外在是惡行,實則為人設想,這個人必定心存善念。
表面是善舉,內心動機卻是炫耀自己,善舉也是惡行。
善惡看內在,不看形相;識人論心地,不論外表。
二、觀其所由:看做事方法
孔子判斷君子的準則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誇誇其談、不干實事的人,定然不是謙虛謹慎的人;兢兢業業、埋頭苦幹的人,具備君子的良好風範。
做事手段,很容易看清人的品性。
追求利益,無可厚非,但手段不正,罔顧他人,就讓人心寒。
這個世界不缺劍走偏鋒的人,這種人,多半罔顧仁義道德。
偽裝得多好,做事的方式,都會透露出他的真面目。
三、察其所安:看理想追求
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膚淺的靈魂,不會孕育出遠大的理想;博大的胸懷,容不下狹隘自私的志向。
理想追求,是人心的最直接反映。
管寧和華歆是同窗書友,關係十分好,常一起讀書、種地。
一次鋤地時,華歆忽然撿到一塊黃色的金子。
他馬上抓起黃金放入懷中。
管寧不滿地看著華歆,華慚感到慚愧,把金子丟了。
兩人同席讀書時,門外一片鑼鼓聲,原來有位大官路過;
管寧不為所動,華歆卻丟下書本,急匆匆地跑去看官威。
回來後,他大談自己當官後,也要如此威風八面。
管寧見華歆如此貪戀榮華富貴,於是用小刀割席,跟他絕交。
評判一個人,首先,就是先以平時都能看得到的日常言行來進行判斷。如果一個人平時的言行,看起來很好,或是很壞,姑且留下一個初步印象。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是孔子給出的,從「現在」與「過去」、「外在」 與「內在」的雙重角度,綜合判斷一個人善惡好壞的三條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以」是指人的當前的言行;「由」是指導致此人當前言行的原因;「安」是指此人以什麼樣的用心和目的。
如果一個人行為光明美好,內心坦蕩,做事的出發點也沒有不可告人之處,那就一定是君子無疑。
如果是出於求名的心態來做一些好事,恐怕就只能算作偽君子了。而如果是連齷齪的心態、不擇手段的辦事行為都不加以掩飾了,那此人定是真小人,需要離他遠一些。
當一個人處境順利時,觀察他禮遇的是哪些人;
當一個人處於顯貴地位時,觀察他推薦的是哪些人;
當一個人富有時,觀察他養的是哪些門客;
當一個人聽取別人的意見後,觀察他採納的是哪些意見;
當一個人閒居無事時,觀察他有哪些愛好;
當一個人處於放鬆的狀態時,觀察他講哪些東西;
當一個人貧窮時,觀察他不接受什麼;
當一個人地位卑賤時,觀察他什麼事不會去做。
使一個人高興,藉此考驗他安分守己的能力,看他是否得意忘形;討好一個人,看他有沒有什麼癖性;
使一個人發怒,考驗他自我控制的能力;
使一個人恐懼,看他能否堅定立場、凜然有為;
使一個人哀傷,考驗他的為人;
使一個人痛苦,考驗他是否有志氣。
人在春風得意的時候會容易得意忘形、在身處困境的時候容易一蹶不振,在富裕的時候聽不進忠言逆耳,在貧困的時候很難抵擋金錢的誘惑。
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真正優秀的人,無論身處何境,都懂得約束自己,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抓住了用人的要義,告訴我們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其方法既簡單易行又行之有效。
平時安於賭錢打牌的人,一定不會有高尚的情操。
愛好讀書的人,大多是學識淵博的儒雅文士。
常做義工,樂於助人的志願者,必定慈眉善目、平易近人。
理想所繫、心中所安之處,就是人的本來面貌。
識人是一種智慧,一種能力,是為人處世不可或缺的方法。
認識一個人,是天下最難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
孔子說,依靠這三個方法,偽裝得再好的人,都必定被看清。
看清天下人的面目,自能擺平天下一切難事。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s9XD4xvBZWSrZSkBx_Jkwe2TaU6ZgqpUQqgM1vF9mgUDQtue18vPAD0yaJgWKYaf/?source=tuwen_det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