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廣賢文》中說:“事親須當養志,愛子勿令偷安。”
人活一生,最要緊的是,管好愛自己的人,拉扯自己愛的人。
把愛源源不絕地給家裡人,就會促成「家和萬事興」的局面,這是很多人的想法。
當我們到了五十歲,就會明白,家人之間的愛,過猶不及。
俗話說:“鬥米恩,擔米仇。”
不得不知,以下兩件事情,看起來很好,但無形之中就廢掉了一個家庭。
01.第一,愚孝,百事不順。
在我的老家,有這樣一句話:“虧妻百財不入,愚孝百事不順。”
很多男人沒有搞明白,認為父母比妻子重要。畢竟,妻子離開了家庭,再找一個就行了;父母確實是唯一的,離不開。
沒有找到妻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的平衡點,男人費盡周折把父母照顧好,因此還休妻。這後果是很嚴重的。
東漢時,四川廣漢人的薑詩,娶妻龐氏。
龐氏對公公婆婆都很好。婆婆愛吃魚,她就去江邊捕魚。婆婆喜歡熱鬧,她就請鄰居來吃飯,陪婆婆瞎聊。
有一天,河邊風很大,龐氏捕魚就耽擱了一定的時間。姜詩就認為,這是故意懈怠家裡的老人,休書立刻就寫好了。
沒有了妻子,姜詩才發現供奉父母的飯,有多難。
外人看不過去了,寫詩指出:“子能知事母,婦能更孝於姑。”
為了照顧父母,把可能不夠好的妻子趕走,也不要其他的兄弟姊妹來幫忙。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這就顯得愚昧了。
若是公公婆婆心胸狹隘,就百般刁難媳和女婿,那麼還拼命去維護公公婆婆的立場,這就顯得家庭也沒有德行了。
也有一些老人,倚老賣老,強行要某一個兒女孝順,給多少贍養費,對其他的兒女,卻放任。這就是偏心,兒女一旦答應了,就是助紂為虐。
從兒女的角度看,一百次對父母好,就是一次不好,那就可能被父母抹去一切的好。這是家庭的災難,誰都會心寒。
02.第二,溺愛,子孫不旺。
俗話說:“父母之愛子,計當深遠。”
愛護孩子,就該考慮孩子未來要幹嘛。這是做父母的格局。
很多父母在想,若是留下很多的錢財,讓兒女起點更高,能夠輕輕鬆松超越同齡人,就對了。
甚至都設計好了,兒女只要省吃儉用,也許一輩子不出門賺錢,都沒有關係的。
對於兒女的婚姻,父母也是想了很多辦法,買房子,給車子,準備禮金。反正兒女只要願意結婚,什麼都不要操心。
對於兒女的孩子,老父母身為爺爺奶奶,也能費盡心思,甚至都承包了孫輩的學費和生活費用。
有人說:“人生無論怎麼精心策劃,都抵不過一場命運的安排。”
確實,父母給的再多,到頭來兒女的路,還得自己去找。而且,兒女找出路太晚了,那就錯過了青春年華,悔之晚矣。
西晉的大臣何曾,想盡辦法撈好處,蓋大房子,也儲備美食。
他還預測到,西晉應該熬不了很多年,告訴子孫:“沒有人在朝廷上議論國事,這是倒塌的預兆。你們要防備禍亂啊。”
但何曾所有的防備,都沒有抵擋住「八萬之亂」的到來。更難受的是,他的做法,讓子孫沒有足夠的本事,應付災禍。導致孫子何綏被斬殺,另外的子孫,流離失所。
想一想,你把子孫的事情都做完了,你讓子孫幹嘛?
等於是你把子孫的福氣,都享用了,讓子孫變成沒有福氣的人。
什麼是真愛?答案很多,但一定不是「溺愛」。
03.不管你多愛家人,都要堅持「冷一點」。
五十歲的人,仍舊有老,下有小。但是家庭的格局已經改變了。
父母很老了,需要照顧,子女已經長大,需要放手。
若是沒有原則地愛老人和孩子,就會越界,導致幾代人的感情,交集在一起,如一團亂麻。
堅持做一個冷淡的人,把對家人的愛,變成有原則的愛。
其一,孝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要有規矩,兄弟姊妹都要一起來。也許你錢多,兄弟姊妹很窮,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誰都不是局外人。
對於父母的惡行,就得翻臉,別讓父母變成家裡的惡人。
父母老了,認知太低,但你可以幫助父母提升認知,堅持朝著善意的方向去行動。
其二,育兒不是越俁代庖的事情,要懂得放手。
兒女成家立業了,就該自己去努力了。以後的日子,各自安好。
楊絳說:“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每個人都要自己去體驗生活,經歷一些困難的事情,撐過人生的低潮。你在一旁看著,不是不愛,而是大愛。
廢掉一個家庭的徵兆,不一定是大家爭鬥不休,也不一定是大家都很窮困。可以是大家都很愛,愛到可以乾涉對方的人生,無條件地給予。
父母用愛,給了我們生命,托舉了我們的未來;我們用愛,托舉了兒女,給兒女處處操心。這是愛的一場接力賽。但你一定要記住,血脈至親,也是獨立的個體,不要把誰綁在你的身上。
孝順,父慈子孝,規則先行,兄弟姊妹一同承擔。
育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志為主。
一家人,長幼有序,親疏有分,幫忙有度。 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s4kQlEpRnIRb-ZJZ8YsNf-g9j3C8dW78VmMW6pm9pdE/?source=tuwen_det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