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將首
官將首,本稱增損二將,是地藏王菩薩的護法,後成為臺灣民俗的一種陣頭,相傳由新莊地藏庵首先開創。
青面損將軍與紅面增二將軍原本為天地靈氣所化之仙,後受地藏王菩薩願力之感召,作為護法將軍,被稱為「諸官將之首」,是為「官將首」。 二將軍平日專司監察人間善惡,默默記錄。損將軍青面獠牙,如見惡徒便損其祿命;增將軍紅面獠牙,若逢善士就增與福壽,故曰「增、損」二大將軍。 每逢地藏菩薩出巡市街,兩將軍則為其開道,掃蕩鬼氣妖氛。新莊地藏庵遂在廟會慶典中,每遣二人扮演增、損二將軍,衛護菩薩尊輿,漸演變為陣頭,眾廟隨之。後期,藝師黃秋水又請神意,將增將軍的化身為二位,變為增將軍二位、損將軍一位,三位出陣,更顯佛威。故現今出陣多為三人,亦有自加引路童子、陰陽司、虎頭鍘、鶴、執八卦扇或涼傘的小鬼等神祇。 官將首為佛門護法,但因隨同地藏王菩薩因此也有一說是陰間鬼王,步伐陽剛,口中獠牙,兩鬢長毛;八家將為陰間差人,步伐陰柔,亦無獠牙、鬢毛。兩者雖似,不可同語,兩者皆為不同的系統不可比較。
八家將
八家將,儺儀、儺舞的一種,臺灣民間信仰中家將陣頭之簡稱,緣自中國民間信仰及中國神話,原指神將數名,通常是八位,一般說法是起源於五福王爺幕府專責捉邪驅鬼的八位將軍,這八位將軍亦是陰間神祇,故也作為東嶽大帝、閻羅王、城隍等陰司神明廟宇的隨扈,逐漸演變成王爺、媽祖等所有廟宇的開路先鋒,擔任主神的隨扈。後來,廟會中參與的信士,裝扮成這「八家將」,以衛護主神。演變為一種臺灣民俗活動,乃面會陣頭之一;屬於文武陣中的武陣。負責捉拿鬼怪妖邪,也有解運祈安、安宅鎮煞的功能,具有強烈的宗教性質,陣頭氣氛也常顯得神秘、威赫、嚴肅。
八家將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乃是仿造清代衙門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5],而傳統城隍信仰中,城隍之下也如古代州、府、縣衙門,設置有司。一般城隍廟可見設有判官、武判官、陰陽司、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與速報司等職掌,雖然各地城隍廟所奉祀者各略有出入,不過在八家將的組成中略可見其影響,如文判、武判等成員。
什家將
乃上界十大洞天真君下凡轉世,以助五福大帝行驅鬼制邪之職。
什家將乃由一古樹衍化而來,根莖化為手腳, 葉為眼,此樹原為五福大帝所管,李世民打天下時,將此古樹化為十家將,借與李世民為其武將,戰無不克,後封為什家將。所謂「八家將」基本的成員是指甘、柳、范、謝四爺合稱「四將」;春、夏、秋、冬四神併稱「四季神」,加起來合稱「八將」,而組織結構較為嚴密完整的為13人陣,即:(1)什役(2)文差(3)武差(4)甘爺(5)柳爺(6)謝爺(7)范爺(8)春神(9)夏神(10)秋神(11)冬神(12)文判(13)武判。他們的發令程序大致是: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傳令---范謝捉拿---甘柳刑罰---四神拷問---文判錄供---武判押犯。
閻羅天子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人,北宋人,官至樞密副使、朝散大夫、給事中、上輕車都尉,封東海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後世稱譽為「包青天」,將他奉為神明崇拜。中國民間信仰傳其為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亦稱森羅王及閻羅天子。
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包拯生於廬州合肥。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中丁卯科進士[1],授大理評事(從八品下),知建昌縣;以父母年老,沒有赴任。又監和州稅收,其父母仍然拒絕前往,於是一直在家鄉侍奉父母終老直至守孝期滿[2]。調知天長縣。任滿後,調任端州(廣東肇慶)知州。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他向宋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貪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稱其「真清朝之穢污,白晝之魑魅。」,又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詐騙案,震動朝野。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包拯任權知開封府,至嘉祐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包拯公正廉明、明察秋毫、鐵面無私,因此受人敬仰。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他進入「二府」成為北宋最高決策機關成員(樞密副使)後,衣著飲食和器具依然「如布衣時」,是古代中國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間諺語有云:「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包拯為人嚴正,殊少笑容,時人以「黃河清」比喻包拯之笑。曾與包拯同朝為官的歐陽修、司馬光,乃至後世如朱熹、劉敞等,對包拯皆有正面評價。
包公於宋仁宗趙禎嘉祐七年(1062年)農曆五月二十四日(7月3日),病歿於開封。宋仁宗趙禎加封包公為東海郡開國侯,贈官禮部尚書,諡孝肅,還根據包公「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於朝廷。」這句話追諡包公為孝肅,妻子董氏把包拯生前奏議底稿交付至門生張田輯錄成《孝肅包公奏議》(即《包拯集》)傳世,次年歸葬合肥,墓誌銘由同為樞密副使的騎都尉、濮陽縣開國子吳奎撰寫、朝奉郎、上騎都尉楊南仲書寫以及甥將仕郎、守溫州里安縣令文勳篆蓋(現存安徽省博物館)。
古代小說《七俠五義》以包公為主人公。因其大公無私,擁有一副鐵面如墨的臉孔以鎮懾佞臣,額上掛有一彎蒼白明月,故有「包黑子」稱號。但是在歷史中,他的皮膚並不黑,只是為了塑造鐵面無私的形象,而劇中才把它的臉變黑,到了現在許多人反而認為他原本就是黑臉。民間傳說包公任開封府尹期間,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馬漢、張龍、趙虎)與有足智多謀的公孫策和「御貓」之稱的御前四品帶刀護衛之南俠展昭為左右文武助手,辦案既明查又暗訪,執法既嚴謹又不失人情,使正義得以伸張。傳頌的案件包括《鍘美案 ( 鍘駙馬 )》、《狸貓換太子 ( 打龍袍 )》、《鍘龐昱》、《烏盆案》、《鍘包勉》、《鍘判官》等。故事中百姓向包公申冤的方法有:攔路喊冤(趁包公坐轎出巡時攔路向包公申冤)、擊鼓鳴冤(傳說開封府公堂門前有一鼓,任何人擊鼓後,包公便會升堂聆聽喊冤者的冤情)。開封府大堂常擺著三隻鍘刀:龍頭鍘(火龍鍘)專鍘違反國法之皇親國戚,虎頭鍘專鍘文武貪濁污惡百官,而狗頭鍘(犬頭鍘)專鍘窮凶極惡之平民百姓。
傳說包拯審案不分晝夜:日審陽間,夜審陰間。華南地區有傳說謂包拯死後被封為十殿閻羅王中的五殿森羅王。在臺灣,有些神壇廟宇傳說包拯死後被封為神明,號稱「馬國公」、「包府千歲」,故現在稱的「馬國公」就是包公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