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總愛數落孩子不聽話、脾氣差,殊不知最大的根源還是在爸媽身上,他們沒有給孩子一個明確的邊界,總是模稜兩可、含糊其辭,對孩子的要求也往往根據心情,時而嚴苛、時而疏鬆,甚至孩子一撒嬌就心軟了,這便讓孩子找到了與父母周旋的殺手鐧、逃避責任的利器,任性而為,不服管教。 所以,重要的是要明確邊界,這樣不僅可以約束孩子,更能增加其安全感。 孩子的行為具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領域: 第一個領域是父母希望並且認可的行為,即鼓勵。在這個領域,我們會很欣然的說「好」。 小飛這次期末考試在班裡名列前茅,還因為各方面全面發展且樂於助人被評為「三好學生」,爸媽很自然的為他豎起大拇指,鼓勵他繼續努力。 第二個領域是父母不認可但因為某些特別原因可以忍受的行為,即允許。為何不認可卻又不得不接受呢,主要原因可能有這樣幾個: 1.初學者或沒有經驗的人。對於一個剛學習網球的菜鳥來說,在一次和教練的練習賽中一個機會球沒有把握住,教練並沒有十分憤怒,而是耐心為他講解要領,這樣的錯誤是可以忍受的,並可以在將來有所改進;但如果同樣的情況發生在2012年的李娜身上,她的教練卡洛斯可能會大發雷霆。 2.非常規情況。這裡說的非常規情況是指困難的情況,比如遇到重大變故(事故、疾病、離別、死亡等),遇到感情問題(失戀、家庭破碎、朋友出賣等),這時可以允許他們做出新的調整,但同時也要表明這樣的允許是在特定條件下的,過一段時間還要恢復正常狀態。 對於孩子因一些變故表現出的頹廢、萎靡現象要給予一定理解,但理解並不代表縱容,允許也不代表提倡,要鼓勵他們及早的振作起來,向前看,朝前走。 第三個領域是父母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必須制止的行為,即禁止。這個主要包括被法律、道德、社會所禁止的,危害到家庭幸福、家人身體健康和他人經濟利益的行為。 許多家長反映孩子有小偷小摸的習慣,家長這時候要慎重,一定要針對「偷」這個行為去制止他,告訴他無論如何這都是不對的,想要錢可以向家長要,如果沒有被滿足,也要詢問爸媽自己如何才能得到,這樣才能杜絕這種不勞而獲行為。 明確邊界的技巧: 一、找到替代行為 在限制孩子行為時,肯定會遭到他們的反抗,這時候便可用替代行為明確告訴他們哪些是能接受的,應該如何做: 1.你不可以扔盤子,但可以扔枕頭。 2.不可以推弟弟,可以推你的踏板車 而不應該是模糊的: 你可以往地上灑一點水,但不可以灑多了(一點到底是多少)。 二、態度要誠懇 做出限制時該用什麼態度,必須謹慎思考,要把孩子的不滿降到最低程度,保留孩子的自尊,拒絕時最合適的方法是表達權威,而不是侮辱。 加加在玩具櫃檯挑了三個玩具,對剛買完衣服的媽媽說:「我能買哪個?」媽媽是這樣說的:「還要玩具?你已經有太多玩具了,你得學會控制了!」 先不說媽媽是否以身作則,單說這樣拒絕孩子的方式便欠妥當,當孩子的要求我們必須拒絕時,至少要成人她希望擁有這個東西的願望。所以,這樣說會不會更好呢: 「你希望買一個玩具回家是嗎寶貝,可以理解,可是家裡的玩具真的很多了,現在給你個選擇吧,買個冰激凌吃或者選個氣球玩。」 這時,無論孩子要什麼,都讓他在實踐中體會了舍和得的道理。 由此可見,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制定規則,而是明確邊界並嚴格執行! 教子有方原創作品,轉載請標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