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娘要嫁,英國公投前一天的風雨交加似乎預示了今天的結局。 和歐盟離婚後,英國不再是歐盟成員,歐洲的格局板塊發生變化,世界的形勢恐怕也將因此受到諸多牽連。英國脫歐,必將成為影響重大、意義深遠的事件被載入史冊,而促成這一事件發生的,則是以首相卡梅倫為代表的英國精英人物。 表面上看是全體公民的決策,但本質上卻是幾個政治人物的鼓動改變了國家乃至一個大陸的前途和命運,令人欷歔不已。 就像英國的天氣一樣,公投前後,轉瞬陰晴。 公投結果出乎意料 6月24日一早,英國首都倫敦便陽光燦爛,萬里無雲。在英國,這樣的天氣實在是太難得了。尤其是與前一天公投日風雨交加的情景氣形成巨大的反差。23日出版的《太陽報》頭版上,以一個整版的篇幅鼓動人們脫歐,大標題寫著「獨立日---英國的重生」,配圖是一個巨大的地球,地球的上面是光芒萬丈的太陽。 《太陽報》在歷史上對英國重大選情的預測判斷都很準,這一回也沒有脫靶。 最終投票結果顯示,51.9%選民支持脫歐;48.1%選擇留歐。脫歐派獲得17,410,742票,超過任何一派取得公投勝利所需要獲得的16,813,000票。英國獨立黨領袖法拉吉將公投決定脫離歐盟的結果稱作英國的「獨立日」,但留歐派形容這是一場災難。 事實上,英國的這次公投,恰像一部大戲,情節跌宕起伏,故事錯綜複雜,把人們看得驚心動魄,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也不完全出人意料。 從民意基礎來看,除了倫敦經濟發達,與歐盟等外部世界糅合度比較高外,其它諸如南部地區、東南部地區都是獨立黨的票倉,而獨立黨是堅決支持脫離歐盟的,因此從地區選票落差一下拉下了倫敦的支持比例。 英國幾大區域的票選結果 從政治層面來看,這是卡梅隆的一個重大失策和歷史錯誤,他不應該讓黨內同僚和內閣官員發表與其觀點相左的意見,尤其不應該讓這些人在公眾場合一呼百應,與自己唱對台戲。投票之前,以卡梅隆為代表以及黨內要員、倫敦市前市長詹森為代表的人物,在黨內發動道路、路線之爭。結果呢?卡梅隆玩砸了,他沒有意識到詹森等人的強大人脈關係、個人魅力和能源力量。 這就不得不說到英國的精英決策問題。 私人恩怨綁架了國家 去年大選時,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獲得壓倒性勝利,何等風光無限。時隔一年,他卻不得不宣布黯然退場。而導致他下台的這場公投竟是他當年競選時的承諾之一,也是他作為精英人物,在自行決定其政治命運尤其是國家前途方面遭遇的「滑鐵盧」。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biu~~ 卡梅倫與詹森原本都是英國著名私校伊頓公學的高材生,那裡是出政治家和精英人物的地方。說起來,詹森比卡梅倫高几屆,算是師哥,在學校時的才華和名氣也要比卡梅倫大得多。後來,卡梅倫當上了首相,卻很可能是出於防止詹森「功高蓋主」的考慮,對同是保守黨要員的師哥從不重用,內閣中沒有詹森的任何位置。這位通過自己競選當上了倫敦市長的學長,在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內忍氣吞聲,直到幾個月前,才突然宣布支持英國脫離歐盟,等於跟卡梅倫分道揚鑣,徹底決裂。 詹森屬於風流倜儻的人,不修邊幅,大大咧咧,但在英國人氣超旺。他的脫歐演說,能產生「應者雲集、立竿見影」的奇特效果。可以說,如果沒有詹森的半途殺出,如果卡梅倫規定本黨、本內閣成員不得私自發表有關公投的另類講話,更不能為脫歐拉票,那麼,卡梅倫肯定不會得到如此可憐的下場。除非,詹森退出保守黨,以個人的身份繼續為脫歐奔走呼號,但那樣可能會有不少困難。 所以,英國媒體分析說,由卡梅倫主導的這場是否脫歐的公投,由原來信心滿滿會使英國繼續留在歐盟,變成了最終的徹底失利,實在出乎他的意料。現在,保守黨黨內分裂、政府分裂日益嚴重,卡梅倫也坦承,自從詹森站出反對留歐之後,他們之間的友誼小船已是說翻就翻。 政治精英之間的角逐,或許還夾雜著私怨,竟綁定了整個英國的前途。 詹森以外,現任的司法大臣戈夫等人也公開與卡梅倫唱對台戲,認為脫離歐盟是「英國的獨立、自由和民主」,繼續留在歐盟則「暗無天日」。英國媒體爆料,卡梅倫的夫人薩曼莎與司法部長戈夫的夫人薩拉,原本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卻因各自的老公在英國是否脫歐問題上堅持己見,而斷了友誼。 英國千禧一代的年輕人對公投結果無法認同, 認為支持脫歐的年長一輩犧牲了他們的未來 支持退歐的英國物流公司打出的脫歐標語——我們熱愛歐洲,但非歐盟 島叔住處附近一家食品店的老闆歐文說:「脫歐公投正在變成一場政治遊戲,它原本是不同政客之間的角力,老百姓成了他們角力時藉以利用的道具。不過,在客觀上,這種角力的結果,也是英國人為自己未來的道路和命運做出新的選擇和再次規劃」。 看,普通老百姓都看的如此深刻。 一位網友感嘆:我昨晚睡覺時還在大不列顛,今早起來卻在「小英格蘭」 島叔碰到好多英國民眾,他們對英國是否脫歐並不太關心,認為那是政客們的事情,他們更關心自己的日常生活,希望自己的現實利益不要受到影響和衝擊。對於政治家們危言聳心的宣傳造勢,如留下或脫離會帶來兩種截然相反嚴重後果的說法,他們認為都難免「言過其實」,是政客們出於各自利益考慮而在造勢,並不反應真實的情況。 多數=真理? 真實的民意是什麼?51.9%的是民意,48.1%的何嘗不是民意?少數服從多數在國家前途命運前,不應成為一種「禮讓」。更何況在比例極為接近的時候,簡單的比較多少很可能與真理擦肩而過,這種「多數人的錯誤」在歷史上屢次發生。政治人物為了推卸責任,把國家的前途交給了懵懵懂懂的普羅大眾。 不過,全民公投這種在歷史上多次被證明是低效的直接民主,卻在上世紀90年代後,急速回歸。 據英國《經濟學人》統計,自上世紀90年代後,歐洲大陸上的公投數急速上升 英國廣播公司政治新聞副主編諾曼·斯密斯感嘆:這是他人生中從未見過的情形,「我們國家所面臨的巨大內部分歧必須彌合」 但西方不少政治精英對這種民粹底色的民主保持了警惕。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不僅多次嗆聲反對英國公投脫歐,甚至指出政府是把短期政黨管理需要置於對國民福利的責任之上,大聲質問「他們在想什麼」,而首相戴維•卡梅倫會以使英國陷入「不光彩的孤立」而聞名。 美國前總統詹姆斯·麥迪遜說,讓公民直接對國家法律進行投票可能導致國家分裂。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對此評論說,公投熱並沒有讓民粹的反歐盟政黨放慢步伐,他們大肆攻擊建制派,說他們既腐敗又落伍。「如今,公投的風靡和網際網路時代早期的樂觀主義有些相似,那時所有人都認為更多的溝通就意味著更好的民主。但當社交媒體淪為傳話筒,專制政府僱傭的水軍無所不在之時,這樣的幻想早已破滅。面對公投,我們也有必要保留更多的懷疑態度。少一點公投會更好」。 這話也許難免有些絕對,如果稍加更改,限定在國家大事不能由少數掌權的精英人物說了算,不能按他們的意志行事,說公投就公投,想怎麼辦就怎麼辦,更不能憑由精英之間的權力搏殺來左右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應該是公允的說法和做法。 「對歐洲和大不列顛來說是悲傷的一天」。德國前外長弗蘭克·瓦爾特·斯特恩邁爾對英國的公投結果這樣評論說。 的確,英國退歐對當事的英國和歐盟都不好。英國失去了歐洲的戰略支撐,其政治能量、國際地位和經濟發展等都將受到極大的衝擊,有評論稱英國今後可能淪為「二流的島國」,歐盟的融合及一體化進程也深受打擊。有人說英國少了歐盟的羈絆,會發展得更快,歐盟沒有了英國這個鬧彆扭的累贅,也會「輕裝上陣」,這顯然是抬槓。長遠看,發展是肯定的,但眼下的英鎊貶值、經濟縮水、地位下降、歐盟大家庭受挫,卻是看得見的弊端。 《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在公投日出結果的當天發推文稱:「再見,英格蘭」。她的言外之意,是英國脫離了歐盟,下一步就是蘇格蘭脫離英國。這位一直居住在蘇格蘭的著名作家,道出了英倫半島許多人的共同看法:英國脫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使蘇格蘭再行公投,並最終離去。而在歐盟內部,又有多少國家會步英國的後塵,像英國一樣與歐盟鬧離婚呢? 這次公投,但願不要成為歐盟和英國的潘多拉魔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