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父母認為只要把孩子生下來就好了,其實並不是如此。
對很多父母來說,養孩子真的很不容易,特別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而對於有些父母來說,其實養孩子可以說是一個不斷失望的過程。
孩子小時候,胖嘟嘟的,超級可愛,超級萌,乖巧又粘人。
於是乎,父母心裡開始幻想孩子長大後的一切事情,
時不時的想像將來孩子長大後出人頭地的樣子,心裡充滿了期望。
可是,事與願違,孩子到了3、4歲的時候,有些孩子甚至2歲的時候,畫風就開始大變,整天在地上爬過去滾過來,有時候一天要換3、4套衣服,各種頂嘴,各種跟你講道理,感覺自己做什麼都有道理;脾氣犟得跟頭驢似的,父母越是不讓幹的事情,嘿,他到好,他非要去插一腳... ...跟當初父母想像的樣子完全不一樣。
唉,孩子淘氣點也就算了吧,畢竟是小孩子,天性。可是最讓父母心煩的是什麼,是我們做父母的越去管孩子,孩子就越不聽話。
好好的跟孩子說吧,在孩子麵前沒威信,孩子也不拿你當回事兒;嚴厲的批評孩子吧,孩子雖然嘴上認錯了,可是過了幾天又還是老樣子..... .也忍不下心一直這樣對孩子。
在這之前,我去參加過一個心理學講座,聽到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心理學家找了一大批志願者,告訴他們:在你面前的這所房子裡,有一頭粉紅色的大象。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我要求你們任何一個人,都要克制自己的思維,不要去想這件事情,一次都不能想。
最後,結果是,這很難做到。很多時候,禁止性的話語也會有很強的暗示性,也會引起人們很強的好奇心。孩子心理髮育不成熟,更容易接受到來自禁止性話語的暗示,也會更加容易被激起好奇心。
所以,家長每天說:不要做這樣,不能做那個,這個不能碰......結果孩子卻什麼都做了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孩子並不是真的淘氣,不是真的調皮,只是父母跟孩子的溝通方式不正確而已。其實,想要孩子乖乖聽話,很簡單。只要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換一種方式就好了。
1、指令不說第二次
每次當吃飯的時候,他還一直看電視、玩玩具。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是說了一遍又一遍,各種重複,各種威脅。就像這樣:“趕緊把電視關了,過來吃飯!”“快點,過來吃飯了,還要我說幾遍!”“你要是再玩兒,我就給你扔出去!”.... ..
我以前就是這樣,每天這樣重複了一遍又一遍,可到最後,孩子還是不改,一切照舊。
指令就要像是教官一樣,只能說:“稍息!”“立正”,簡潔,有威懾力。而不是像這樣:“下面我再說幾句,你們都得給我站直了,挺胸,收腹,抬頭。”“我都說了幾遍了,還不聽!”絮絮叨叨、拖泥帶水。
於是,每當叫孩子吃飯,孩子還在玩的時候,我都這樣做:
我放下了手裡的事情,走到孩子跟前,盯著他;等孩子意識到氣氛不太對的時候,回過頭來看我的時候,我簡單有力的說了一句話:“把電視關了,過來吃飯!”
孩子還是不動,我就繼續在他旁邊盯著。
一般情況下,孩子多少都會有一點不好意思。這個時候,我們要抓住孩子心理上的懦弱期,進行簡單的鼓勵,我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是個按時吃飯的好孩子,乖,我們吃飯去!”
就這樣,孩子跟我一起去吃飯了。
2、批評孩子之前,先給點警告
我們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呈現給孩子。比如:“媽媽現在很不開心,因為以前那個暗示吃飯的乖寶寶,現在就只顧著看電視,不聽話。”
這樣的話,孩子心理上會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知道已經惹媽媽生氣了,如果還繼續任性,後果就會很嚴重。
3、承認孩子的情緒
我們作為家長,要看懂孩子的情緒,每當孩子耍性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著說說:“你現在是不是有點生氣了?”“現在你有點不滿,對不對?”這也是替孩子說出孩子內心的情緒。
因為很多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不懂如何表達,發洩自己的情緒。所以每當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都會鬧彆扭,家長說出孩子的情緒,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被關心;同時也教會了孩子當有情緒的時候,不要一味的耍性子,而是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4、讓孩子選擇
很多家長批評孩子的時候,總是說:“知道自己錯哪兒了麼?”“還不知道自己錯哪兒?”
其實很多孩子是真的不知道自己錯哪兒了,有時候還一臉懵逼,不知道自己錯哪兒了,如何改正呢。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家長再多的逼問都是沒有好處的。當時那種情況,孩子需要的是選擇。比如:“你有兩個選擇,第一,繼續看電視,但是接下來的三天都不能再看;第二,現在把電視關了,以後每天還是可以看半小時的電視。你自己選擇。 ”
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學會選擇,還能讓孩子合理的規劃自己的時間。好處多多哦。
其實吧,教育孩子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教育孩子,可以說是“慢工出細活。”
越著急越沒用,不要急於一時,父母放正心態,多點包容與忍耐,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的。
你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