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談談接納這件事
最近遇到一件事
在戲劇課堂上,有一個暖身活動,叫做“慢動作”。遊戲規則是兩個人一組,雙方以慢動作的形式輪流對打,但不能觸碰到對方的身體。第一輪由A打B,第二輪由B打A。因為不是第一次進行這個遊戲了,所以不需要老師的示範, 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搭檔,開始了“慢動作”的練習。
我發現,在每一次慢動作展示的時候,孩子們所呈現的狀態都會有所不同:有的孩子著急地出招,動作的注意力只是在自己身上,並不去看和對方的交集;有的孩子動作雖慢,但每一次似乎都和對方的身體只有一毫米之差。
我讓他們每一組都在舞台上呈現練習成果的時候,表演的孩子和當觀眾的孩子都樂在其中,一片歡笑聲。
其中CC是跟老師一組進行活動,CC邊伸展著拳腳邊樂呵呵地笑著,打的時候偶爾還笑彎了腰,她把老師打得“落花流水”。第二輪開始了,老師大展拳腳,CC一邊笑嘻嘻一邊站著彎腰、側身、低頭躲閃老師出的招數。
躲到第六招的時候,在旁觀察的孩子就問我:“老師,為什麼CC都不倒下的?”我想了一會兒:“因為CC的絕技有可能就是躲避他人的攻擊。”孩子不解地又說:“可是總不可能一次都沒打中吧。”
顯然孩子們感覺到CC的表現缺乏一些真實性。
我嘗試著問CC:“你願意試著被老師打倒在地嗎?”CC原本笑嘻嘻的臉馬上尷尬了起來,於是我問:“你是不想倒下呢?還是覺得被打敗不好呢?” CC支支吾吾地,一臉尷尬地看著我,原本面向我的身體不自覺地面向他處。
我試著安撫她開始有點緊張的情緒:“沒關係,你可以把你的想法直接告訴老師,無論是哪種想法,老師都能接納。”CC緊張的神情在這個時候顯然放鬆了一些,看了看我然後說:“我覺得被打敗不好。”我輕撫了她的後背,我完全可以接納孩子此刻的感受,對她說:“好的,沒關係,老師知道了。”然後她平靜地走開了。
在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有一次媽媽跟我們分享說孩子對自己的手工成品不是很滿意,特別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然後一直跟媽媽說不願意帶著成品在課堂上展現,直到把成品的照片發給老師看,得到了老師的認可,然後才安心地把成品帶到課堂上。
從對CC的觀察中,我發現孩子似乎很難承受自己的失敗或者是不完美,對她來講,如果是失敗或者做某件事情不夠完美的話,他們就沒有辦法接納那個自己。
著名的教育家與兒童心理專家孫瑞雪老師說:“ 心理的接納程度在童年期發展得越好,他未來的轉換、接納和調整的能力就會越快越大。”
兒童的心理感受是需要足夠的時間進行轉化和接納的。在孩子年齡越小的時候轉化的心理過程就越長。越簡單的事越容易接納,越抽象的事物,孩子則需要越長的時間通過感覺來進行轉化和接納。
當孩子經歷失敗,感受到了內在失落,當失落的感受逐漸流淌過去,轉化的過程才慢慢開始,這種過程可能需要反復經歷好幾次,孩子才能在過程中不斷持續轉化,然後轉化為意識的能量,整合出了結果,最後,孩子會開始接納“失敗”。
在兒童的成長的過程中,還會經歷更多的讓我們產生痛苦的心理感覺,並且伴隨著起伏的情緒,這種轉化的過程會融入到我們的生命當中,讓我們逐漸接納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
【聞是原創,文:黃文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