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完上篇《用“瘋癲癲”的方式養小孩,效果出奇得好,不信你來學》,認真看完讀者留言,
意識到很多父母其實並不知道我實踐的是“遊戲力”的育兒方式。
專門開篇“遊戲力”技術貼,本文純屬乾貨,打起精神讀。
作者:Karen
新一代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育兒理念:
正面管教,PET,蒙台梭利……許多先進的育兒方式,如果認真實踐,都會有不錯的效果。
兜兜轉轉,在學習了不少育儿知識後,我最愛的還是由美國遊戲力治療大師勞倫斯.科恩博士提倡的“遊戲力”育兒。
相比其他方式,它自帶一種輕鬆、幽默,用孩子最能明白的遊戲方式和他們溝通,育兒從此變成一件讓人開心的事。
什麼是遊戲力呢?
首先,遊戲力當然會玩遊戲。這種理念大量的運用遊戲來和孩子相處:
分離焦慮,可以對應“我就要粘著你”的遊戲:爸爸媽媽化身為那個哭哭啼啼離不開人的角色,緊緊抓住小朋友不放,當孩子掙脫跑開時,哭喊著說:“不要離開我!”,在這樣哈哈笑的鬧劇中,讓孩子對於分離的緊張也釋放掉。
沒有自信,對應著在遊戲中讓孩子贏;(後文有例子)
怕打針,做玩醫生的遊戲,換我們來誇張地哭泣害怕……
那些過去你認為要講道理,或不知該如何幫助孩子化解情緒的困擾,一一轉化為孩子最喜愛的做遊戲,效果遠遠勝過傳統的育兒方式。
其次,遊戲力是一種輕鬆的態度,對孩子和父母都懷有最大的善意。
不再定義和分析孩子有哪些不良行為,也不用“管教”來引導孩子合作。每每遇到孩子發脾氣、搞破壞、打人等種種惱人行為時,“遊戲力”說:這是孩子的“杯子”空了。每個孩子都有個能量杯,需要用關懷、愛、安全感和關注去填滿。當他的杯子空了,他就想要填滿,並可能會使用錯誤的方法:比如搶其它孩子的東西,因為他以為那個讓其它孩子快樂的東西也會給他蓄杯。也可能會故意搗亂,引起你的關注,讓你知道他需要被蓄杯。
當父母學會用蓄杯去看待孩子的行為,會對他們更加充滿善意和耐心,而且立刻就知道怎樣去幫助他們:給他們愛和關注,讓他們再一次感覺良好,蓄上能量杯。
這個能量杯也同樣適用於父母,當你感到疲憊,或被工作生活中的麻煩所困擾,你的杯子也會空,如果孩子情緒失控,你的杯子可能就徹底空了,不僅無法幫助孩子,還會失控發火。這麼看你的情緒失控,是不是既形象,又覺得被理解了呢?
遊戲力中還有很多這樣顛覆你過往認知的有趣比喻。
比如緊張之結,用於描述親子衝突時,雙方就像在緊拉繩索把結越打越緊;
第二隻小雞用於形容孩子在緊張焦慮時,可以參照身邊人(尤其是父母)的狀態;
情緒之火讓你清晰看到自己是如何被孩子的情緒所影響從而被點燃發火的。
學習這些有趣的內容,會讓你重新理解育兒並不是一種對抗、訓導,而是用輕鬆的方式去與孩子聯結,彼此感覺更好。
遊戲力可以怎麼用?
科恩博士曾經有過很經典的回答:當你把遊戲力真正變成自己的,它可以用來解決親子關係中的任何問題。
大部分家長關心並頭疼的問題都是遊戲力可以涉及的範圍:
日常行為習慣、性格敏感膽小;
親子陪伴時間太少、孩子容易情緒失控;
孩子經不起挫折、注意力不夠專注;
孩子易衝動打人、手足相爭……
我家老大曾經是個遇到新鮮事物,總是說我不敢,我不會的孩子。記得兩歲時,他去室內兒童樂園玩,在一個長度兩米,大人看起來覺得很小的充氣滑梯上,就是不下來。當時我們還沒有接觸“遊戲力”,只會在下面使勁鼓勵他,他卻哭得更厲害;爸爸又開始“威脅”他,效果更差了,他大哭不止。最後爸爸急得一頭汗,狼狽中抱著他離開了兒童樂園。我和爸爸一度很困惑:小孩子,跟他講道理沒用;如果強迫他去嘗試,他反而退縮得更厲害;但如果什麼都依著他,似乎也不是辦法。
“遊戲力”開始在我家實踐後,我們和孩子玩了非常多的建立他自信的遊戲。比如打鬧遊戲,在家裡追逐打鬧,但會巧妙地讓他贏;還有孩子自己發明的恐龍遊戲,他演食肉恐龍,而我們要演食草恐龍,被他“偷襲撲食”;在戶外進行追逐跑,他總能最後抓到我們,而我們哪怕抓住了他,也會被他靈巧地逃脫。
現在的他,變得自信多了。從玩遊戲來說,他不再要求扮演有力強大的一方,卻開始扮演小老鼠、小兔子一類小型的動物。生活中,遇到新事物,會自主評估要不要嘗試,很多時候會再三克服內心的害怕,願意主動接受挑戰。剛滿六歲的他,在今年雪季,從零基礎開始,已經能在高級道上游刃有餘地滑雪了。
作為遊戲力的科普第一帖,不知讀完的你,是否也喜歡上了這種輕鬆又充滿歡樂的遊戲方式呢?期待你願意開始做出嘗試的第一步,做一個孩子更愛的父母!具體怎麼做,敬請期待下篇。
作者Karen Wang:遊戲力講師,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講師,薩提亞模式實踐者,以及三課父母讀書會導讀師。
曾經的外企高級經理,現在與丈夫,兩個男孩,一隻倉鼠生活在北京。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