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的收入高,理財對於我來說是無所謂的事情。
當然,如果你有足夠高的收入,而且你的花銷不是很大的話,那麼你確實不用擔心沒錢買房、結婚、買車,因為你有足夠的錢來解決這些問題。
但是僅僅這樣你就真的不需要理財了麼?
要知道理財能力跟掙錢能力往往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有著高收入的人應該有更好的理財方法來打理自己的財產,為進一步提高你的生活水平,或者說為了你的下一個“挑戰目標”而積蓄力量。
趙小姐在一家私企工作,經過幾年的拼搏,手上總算攢了些錢,可是要想買車,買房子就明顯不夠了。看著身邊的人都在用自己空餘的時間開始理財,趙小姐卻這樣想,“會理財不如會掙錢,那也捨不得吃,這也捨不得穿的日子過的有什麼意思。”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同事都有車有房了,但是她卻還是什麼也沒有。
余先生在一家房產公司搞設計,平均月收入10000元。和多數人精打細算花錢不同,余先生掙錢不少,花錢更多,有錢時儼然是奢侈的款兒,什麼都敢玩兒,什麼都敢買,沒錢時便一貧如洗,借錢度日——拿著豐厚的薪水,卻打起貧窮的旗號。在別人眼裡,余先生他們可能是一些低收入者或攢錢一族們羨慕的對象,可實際上,他們的日子由於缺乏計劃,實際過得併不怎麼“瀟灑”。他們“不敢”生病,害怕每月還款的來臨,更不敢與大家一起談論自己的“家庭資產”,遇到深造、結婚等需要花大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急得嘴上起泡,進而搥胸頓足,痛哭流涕:天呀,我的錢都上哪兒去了?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生活中有些人,掙的錢也不少,可一談起自己的家庭資產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掙的那麼多的錢都不知去向了。可見,會掙錢不如會理財,一個人再能掙錢,如果他不會理財,那他掙的錢,就只能是別人的,因為他總是掙多少,花多少,那他永遠不會有屬於自己的錢。
其實在生活中,如果你並不打算有更具挑戰性的生活,那麼你確實可以“養尊處優”了。
但是假如你在工作到一定的時候想要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或者想做一些投資,
那麼你就仍然需要理財,你也會感覺到理財對你的重要性,
因為你想要進行創業、投資,這些經濟行為意味著你面臨的經濟風險又加大了,
你必須通過合理的理財手段增強自己的風險抵禦能力。在達成目的的同時,又保證自己的經濟安全。
那麼,怎樣才能改變這種毫無積蓄的處境呢?針對這種現實情況,會理財的人總結出了以下經驗:
1.量入為出,掌握資金狀況
俗話說“錢是人的膽”,沒有錢或掙錢少,各種消費的慾望自然就小,手裡有了錢,消費的慾望立刻就會膨脹。所以,這類人要控制消費慾望,特別要逐月減少“可有可無”以及“不該有”的消費,然後可對開銷情況進行分析。
2.強制儲蓄,逐漸積累
發了工資以後,可以先到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取賬戶,每月發了工資,首先要考慮到銀行存錢;如果存儲金額較大,也可以每月存入一張一年期的定期存單,一年下來可積攢12張存單,需要用錢時可以非常方便地支取。另外,現在許多銀行開辦了“一本通”業務,可以授權給銀行,只要工資卡的金額達到一定數目時,銀行便可自動將一定數額轉為定期存款,這種“強制儲蓄”的辦法,可以使你改掉亂花錢的習慣,從而不斷積累個人資產。
3.主動投資,一舉三得
如果當地的住房價格適中,房產具有一定增值潛力,可以辦理按揭貸款,購買一套商品房或中古屋,這樣每月的工資首先要償還貸款本息,減少了可支配資金,不但能改變亂花錢的壞習慣,節省了租房的開支,還可以享受房產升值帶來的收益,可謂一舉三得。另外,每月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進行國債、開放式基金等投資的辦法也值得這些上班一族採用。
4.別盲目趕時髦
追求時髦、趕潮流是現代年輕人特點,當然這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你的手提電腦是Thinkpad,我非弄個蘋果筆記本;你的手機本來還能用兩三年,蘋果出新款就必須換成新款……很顯然,你辛辛苦苦賺來的工資就在追求時髦中打了水漂。其實,高科技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這種時尚你永遠也追不上。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一代,更好地享樂生活本無可厚非,
但凡事講究適度,講究科學,只有會理財才會掙錢,
不要讓“掙錢就是為了花”的觀點蒙蔽了你的眼睛,否則如果沒有好的理財觀念,
就算你累死了,到頭來你的財富也不會獲得更大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