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三個故事,真實的。
▌故事一:
每年開學,都有孩子的家長與老師在辦公室裡侃侃而談:
“大腳板老師,我孩子從小我就特別重視他的個人成長。”
“大腳板老師,我從選小學開始就動了很多心思,我覺得孩子嘛,要自由,作業多了不好。”
“我喜歡課外活動多一點的學校,讓孩子的天性得以發揮,享受快樂的校園時光。”
“太壓抑的校園,會讓孩子對學校失去興趣,對學習失去興趣。”
“我不怎麼在意成績,分數是死的,過程比結果重要。多鼓勵,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
“我不贊同過度干預孩子。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獨立。”
……
嗯,很有教育理念的家長。
在很多地方,與大腳板老師的育兒觀不謀而合,一時間二人在辦公室里相談甚歡。
半學期過去了,一學年過去了,第一次月考過了,期中考試過了。
家長又焦慮了。
“老師,你看我孩子這成績……”
親愛的家長,您的每一個理念我都很贊同,你在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主張,你為什麼要焦慮?
你要做的,不就是等待,等待他長大,長成他本該成長的樣子嗎?
▌ 故事二:
朵朵有個小姐姐,比朵朵大兩歲多,現在正是上小學的年紀。
在她上幼兒園期間,也到大腳板家裡來玩過。
四五歲的年紀,精力無比旺盛,把朵朵的玩具們翻了個底朝天,一一玩了個遍。
其時朵妹崽不到三歲,到了親子閱讀時間便自己找來幾本繪本,依在大腳板的懷裡聽故事。
小姐姐也湊上來聽,不到幾分鐘,就興味索然。
大腳板特意為小姐姐挑了幾本適齡的繪本,陪她讀。
然而也很難順利地讀完一本。
她更喜歡的,還是朵妹崽的玩具、IPAD。
小姐姐的媽媽說:“是呀,她就是不愛看書,我和她爸也忙,沒時間陪。再說了,我們講故事沒你講得好。”
小姐姐的媽媽說:“我們也買了書的,她就是不怎麼讀。想著大點了就喜歡了,可是到現在也不喜歡。就愛看電視,就愛看電視!”
現在與小姐姐聊天,能感覺到她語言的蒼白。
聽說上小學後,學習也有點吃力,成天羨慕父母不用去上學,好玩。
▌ 故事三:
大腳板妹崽有個朋友,孩子快半歲了,不會翻身,快一歲了,聽不懂很多簡單的指令。
朋友一時間很焦慮,拿著一張“嬰幼兒發育對照表”看啊看啊,又苦悶地丟開——看了心裡不爽,孩子的各項發育都落後標準一截。
孩子爸不急,孩子爺爺奶奶也不急。
他們每天抱著寶寶,似乎絲毫也沒意識到幾個月的寶寶是不是該會點什麼的問題。
大腳板不斷安慰,拿朵妹崽同期的發育情況與寶寶對照——差不多嘛,差點也不多嘛。別急別急,發育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大了自然就會了。
朋友也附和:嗯嗯,大了就會了。
全家不配合,當媽的自己來管。
朋友每天像打仗一樣,結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又匆匆趕回家,給孩子脫了衣服趴在床上;一有點時間就抱著孩子咿咿呀呀地念叨;來大腳板家玩的時候,也抱著孩子給他做腿部按摩;趁寶寶狀態好,就陪他做一些親子小遊戲……
真的是不厭其煩地與寶寶互動,展現出當媽的極大的耐心。
只恨做老師的,時間太少,不能全天候地陪伴孩子。
後來放暑假,寶寶滿一歲了,朋友帶孩子回了一趟外公外婆家。
半個月內,像是上了“補習班”似的,進步的速度簡直是坐了火箭——會翻身了,會爬了,會聽口令指著耳朵鼻子嘴巴眼睛了,聽得懂十幾個口令,會做拍手、皺眉、“蟲蟲飛”、“打個燈兒”等等有趣的小動作了。
朋友抱著這個可愛的孩子,激動得想哭一場。
這三個故事裡都埋著一句害人不淺的話: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好了,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了。
網上還有這樣一則很有營養的雞湯段子——開學了,有個班主任給每一位家長發了一條短信: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的看著長大,陪著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相信孩子,靜等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一時間,“靜待花開”,這樣美好的期盼,刷爆了好多家長的屏。
這段話大腳板也很喜歡。
在很多地方都引用過“靜待花開”——各種作文、個人簽名、空間寄語、個人公眾號,許多網站的奇奇怪怪的小號們……
只是,你真的只是靜靜等待了,你的花就會開好嗎?
開頭講的三個真實的故事裡:
有理念的學生家長,在靜靜等待中,為孩子的學習成績焦慮不已;
小姐姐的媽媽,最終沒有等到小姐姐愛上閱讀;
第三個故事中,如果不是朋友孤軍奮戰,堅持與孩子互動,我也不知道孩子會不會在老家半個月的全身心陪伴下就突飛猛進。
都讓我們靜待花開,做父母的,在靜待中,總要做點什麼。
後來,讀到了“張老師的數學花園”的文章,她也引用了這段類似的話,並且在後面自己添加了
這樣一句:
“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大腳板認為,續上的這一句,才是精髓所在。
很多家長看到了“靜待花開”,卻忽略了“默默耕耘”。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表達能力強,寫得一手好作文的時候。
請別忽略了,人家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堅持親子共讀。
一有空就帶孩子走到生活中,聞花的顏色,看樹在風中舞蹈,看滿天繁星,聽一池蛙鳴……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體格很好,運動能力強。
請別忽略了,人家一有空就帶孩子去游泳,週末的時候一家三口爬山,露營,騎著自行車去郊外漫步,徒步到蒼翠的山頂,看到了天邊的雲卷雲舒,遠處城市的高樓……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數學成績很好,邏輯思維很棒。
請別忽略了,人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著孩子玩數學遊戲、搭積木、吃飯的時候有意識地讓孩子對應家裡的人口來分配碗筷、講數學繪本,和孩子一起玩數獨、亦或者也會給孩子尋覓一個好老師,帶領著前行。
當你羨慕人家的孩子那麼有思想,那麼多規劃,那麼有創意的時候,你卻忽略了,在他還小時候,你從未為他打開過一扇窗,讓他看到這個世界的豐富,你也沒有在他的內心種下過一粒種子,讓他對他的未來產生過期待和憧憬。
你也未曾在他迷惘懵懂的時候,給他一點指引,讓他看得清要走的路,也就離她的夢想更近一點……
再聯想到我們對朵朵的教育。
有個很好的朋友問大腳板:“你們朵朵為什麼這麼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你怎麼引導的?”
大腳板答:“我們也沒怎麼做啊。”
朋友說:“'我們什麼也沒做啊,我沒努力啊',這句話學霸對學渣說有殺傷力,學霸的父母對
學渣的父母說有同樣的殺傷力,乖寶寶的媽對渾寶寶的媽說,也同樣有殺傷力。”
大腳板不由得哈哈大笑,笑過後再來反思——
確實,我們真不能說自己“什麼也沒做”。
朵朵出生,她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我和龍哥不管主觀願望多麼強烈,也無法設計和乾預她的人生。
我們能做的,就是守候——“靜待花開”。
但在她生命蛻變的每一個階段,身體的發展,心靈的發展,精神的發展……
她成長早期的每一個關鍵驛站,我和龍哥都在,也應該在。
她語言發育遲緩,遲遲不開口說話,我們一邊靜靜等著,一邊堅持與她互動,擴充她的詞庫,鍛煉她的語言組織能力;
她邏輯思維不行,我們設計了很多數學遊戲,為她量身訂造蒙氏遊戲,時不時地陪她玩,教她數氣球,猜糖果;
她對色彩和圖片比較敏感,我們也買了很多色彩配套的玩具,幾千塊的相機,直接交給她玩,有時候大腳板也會稍微指點一下她的攝影作品……
發現孩子的優勢,就創造環境強化,發現孩子的劣勢,就不動聲色地彌補。
這些,應該都是“默默耕耘”吧。
我們習慣了說“別人家的孩子”,永遠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才是理想中的孩子。
其實,又有哪個人家的孩子,是天生的那麼“好”呢?
很多朋友安慰你時,說“孩子長大了就好了”時,他背後為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呢!
教育最怕出現兩種極端
一種是不顧花本來的需求,按照自己心中的花去助長;
一種就是純粹放養,撒手不管。
只有默默耕耘,才有靜待花開的機會。
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給孩子提供足夠肥沃的土地,靜心觀察花朵的種類,選擇合適的耕耘方式,再適度引導,除雜草、保豐茂。
千萬別等孩子長大了,才想要彌補孩子成長中缺席的那些時間。
也千萬別用“靜待花開”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飾自己教育的惰性和推卸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