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在學習中認真、主動,在生活中獨立、有教養…
往往是因為他們來自一個對他們有良好影響的家庭,家中的父母情緒平和、關注自我成長,潛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我們來總結一下這些家庭的特點,一起學習,行動起來。
愛看書的家庭
根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調查顯示,閒暇時父母經常讀書看報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更高。
在一個父母從不閱讀的家庭裡,孩子很難知道閱讀為何物,更無法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孩子讀書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帶頭和孩子一起讀書。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初的榜樣與模仿者。我們希望孩子表現出怎樣的行為,我們就應該先做出怎樣的行為。
除了家長帶頭讀書之外,經常陪孩子去圖書館、書店也都是培養閱讀興趣的方法。孩子的視野寬泛了,見識多了,他就會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他想知道的就會越來越多,於是主觀上就會想從書本里找答案,一來二去,不僅僅讀書興趣濃厚,語言表達、反應思考等能力都會提高。
懂得情緒管理的家庭
很多家長無法很好地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緒。長期處於焦慮中的家長,往往敏感易怒,經常對孩子發脾氣。
孩子長期處於家長的負面情緒下,一方面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也變得暴戾,亂發脾氣;一方面他們可能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心,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也不願意告訴家長,導致親子關係疏遠。
如果一個家庭懂得情緒管理,讓孩子成長在一個正面積極、如沐春風的環境中,那麼這個孩子的性格便會活潑開朗,人際關係也一定不會差。當他面對問題時,他會用理智思考,而不是任由感情引導。
好好說話的家庭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明明是想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卻從不顧及孩子的想法、面子,用人前教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明明是善意關心的話,到了嘴邊就換了一種說出的方式;明明是想讓孩子進步,卻總是用“打壓式”的教育刺激孩子。
在孩子純真的世界裡,他們把大人的話都當真,聽到不好的話會覺得很恐懼,比如“媽媽不要你了”,“爸爸不回家了”,“奶奶只愛妹妹”等話語,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恐懼、無助、憤怒,他們失去了安全感,甚至會通過攻擊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安,比如傷害自己或別人。
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就是這個道理。父母隨口的一句話,對孩子的傷害和打擊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是腦子動的快一點,但行動上會慢一拍,絕不會說這些對孩子有害的話。
懂得放手的家庭
我們目之所及,大都是對孩子萬般操心、千般憂慮的父母,他們事無鉅細,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安排好。殊不知,他們可以為孩子做事,但不能替孩子成長,他們越想填滿孩子的未來,孩子就越無法達到他們要求的完美。被“精心呵護”的孩子,總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消極、自卑、抵觸,有的甚至成了所謂的“差孩子”。他們為父母交出的成長答卷與父母的期望往往相差甚遠。
如果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干預孩子的生活,替他們包辦一切,讓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軌道發展,這樣不僅會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權利,失去獨立成長的機會,還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學習和生活的快樂,承受著被迫和無奈,讓雙方都感到痛苦和窒息。
孩子獨立得越早,他們就離成為獨立的個體又近了一步,就越能承受得住生活的風雨。要相信,對孩子放手,從來沒有孩子適應不了,只有父母做不到。
夫妻關係融洽的家庭
一個家庭首先要有良好的夫妻關係,才能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有句話說得好: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當媽媽得到爸爸的關愛時,母親和女性的魅力自然就會散發出來;當媽媽誇讚爸爸了不起時,爸爸自然就成了孩子心中的守護神,成了學習的榜樣。
夫妻感情不和的家庭,孩子就會比較自私和任性。由於夫妻感情和觀念的不統一,孩子就會經常被左右,或者愛護過度、保護過度。這樣的孩子就會變得自私自利,凡事容易從個人的角度出發,不懂得考慮他人。
在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不僅樂觀向上,也會相信愛,會自然地表達愛,感受到生活帶來的關愛,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