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原本不需要為學習而苦惱,凡是因為學習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為他遇到了不正確的引導。只要觀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學習就可以變得輕鬆愉快。我逐漸發現身邊有很多父母在輔導過孩子學習後,都會吐槽孩子笨,或者是學習不用心。
這麼簡單的東西,說了幾次了,還不會!
前天剛教過的知識點,今天又不會了,氣死人了!
題型稍微變化一下,就懵了,感覺自己苦口婆心講的那麼多全白費了!
如果有朋友來找我訴這樣的苦,我可能第一反應就是,你教的方法對嗎?
教學,有教有學,兩個方面互相作用。為什麼就這麼肯定是“學”的一方出現問題?而不是自己“教”的方法不得當?一味怪罪孩子,這公平嗎?
教學效果不好,從概率角度來說,有50%的問題是出在教的一方。而如果具體到是家長教孩子這個情形,我基本上可以推斷至少80%的問題是出在教的一方。先別生氣,聽我慢慢道來。
絕大多數家長並不懂教育心理學和學習心理學。
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小學一年級的課本內容是很簡單,但是教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卻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能教人,除了要了解所教授的內容,還必須了解教授的對象。家長的誤區就在於僅看到教的內容,以為是教學的全部,從而忽略了人的因素。
一個學習者的學習曲線是什麼樣的?記憶一個新的知識點是如何發生作用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有什麼樣的不同?在記憶中,如何應用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我只是舉出一個小的例子,可能絕大多數家長就無法回答。
有些家長又會說,我當時學的時候哪那麼多事兒,那麼複雜?
這是一個偷換概念的說法。當時,你是作為學習者,是有專業的教學工作者洞悉你的學習特點,而去有技巧的安排學習、複習等環節,來促進你更容易的掌握知識點。而作為學習者本身,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的。
你學的很簡單,不代表教的那方毫無難度。再說回來,一個學習者如果能去以教的觀點重新打量這個學習過程,會有很不一樣的新的收穫。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再回應一個常見的吐槽,為什麼都講了這種題型,孩子碰到還不會做?
深挖下去,也有很多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在裡面。
教育家Bloom提出過這樣的認知教育目標分類。對於一個新的知識,需要有六個層級。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解釋這六個層級。
Remember記憶:奶酪的分類。
Understand理解:不同種類奶酪的異同。
Apply應用:奶酪在飲食中有何用處。
Analyze分析:奶酪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影響?
Evaluate評價:製作披薩時,最適宜的奶酪是哪一種?為什麼?
Create創造:創造出使用奶酪的新的烹飪方法。
可以看出,前三種屬於低級認知,後三種屬於高級認知。我們要通過不同角度的學習、啟發思考、實踐才能從低級認知到高級認知,乃至進行創新。所以,僅僅講了一個知識點,到孩子能活學活用,甚至創新還有好幾步呢。
更不用說,很多家長自己就沒講清楚,孩子連跨越到第二步“理解”都成問題,怎麼可能去活學活用?這屬於典型的家長沒有足夠的教育心理學知識,缺乏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了解,而導致的不切實際的期望。
絕大多數家長不懂發展心理學,
不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特點。
為什麼一年級的數學教具需要準備小棒、計數器?這是和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認知特點緊密相關的。按照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這麼幾個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以及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
僅從名稱就可以看出,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是只能把運算圖式應用到真實的或可以想像得到的事物、情境或事件上,還不具備理解抽象符號(如代數中的XYZ )。這也是為什麼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會有很多具象的、圖形化的表達。
我曾經去一個大學同學家玩,他媽媽是退休的江蘇省優秀數學教師,跟我聊天時說了這麼一番話。別看你們都是大學生,甚至是清華大學的,教不了小學生的。
因為你們不了解教學大綱,不知道哪個是孩子學過的知識點,哪個不是孩子學過的思維方法。你能自己解出題目,可你沒法讓孩子理解。
我深以為然。對教學,一直以來都心存敬畏。覺得小學教師的工作簡單的人,自己試試就知道了。其實很多家長也試了,但他們的結論是孩子太笨了。
絕大多數家長不能以同理心去理解孩子遇到的困難。
前兩點還可以說是家長相關知識不足帶來的教學問題,這第三點就是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由於不當態度導致的教學問題了,對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打擊很大。
語文數學,我們已經接受了十幾年的教育,在生活工作中也一直在應用,這時候再回過頭來看小學低年級的內容,一定會覺得很簡單。簡單,是因為已經有了多年的積累。
如果你像我一樣連五線譜都不認識,你會覺得孩子所學的鋼琴很簡單嗎?
如果你不是以前參加過數學競賽,看看奧數題目,即便是小學低年級的,都會讓你思考好一會兒。
如果你不會游泳,游泳運動員跟你說游泳很簡單,你會怎麼想?
會者不難,難者不會。孩子剛開始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遇到困難和挫折太正常了。每天都去打擊孩子“這很簡單”,真的是百害而無一利。
即便孩子做出來了,因為已經被家長標榜過“簡單”了,毫無成就感;如果孩子做不出來,那簡直更是要羞愧難當,抬不起頭了,只能懷疑自己腦子笨。
想想看,姚明跟你說扣籃很簡單,你是什麼樣的感受?
教學是一個有專業性的工作,不是誰都可以進行的,就像我們絕大多數人都無法烹飪出餐廳那樣色香味俱全的飯菜,這是可以理解的,也無需羞愧。但是,認識不到自己的不專業,而去責怪學習者笨、不用心卻是不負責任的。
可能現在的父母大多受過高等教育,從而出現了一種“父母教師化”的傾向,父母在家裡教授各門學科知識。竊以為,有幾個隱患。
首先,不懂教學造成教學方法單一,不專業,很容易導致學習效果不好,甚至挫傷孩子的學習興趣。
其次,家庭教育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很重的負擔了,父母去做老師的工作,就很容易導致父母本身職責的忽略。而這些工作,如果父母不做,是沒有人做的。
我指的父母本身的職責是,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孩子社會性的培養,孩子品質的培養,孩子的情商、逆商、財商,等等。這難道還不夠父母忙嗎?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去教本該老師教的各門學科?
最後,雙重身份容易使得親子關係複雜化。父母就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主要就是無條件的愛。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更多的是尊敬。
父母教知識,難以在孩子之間建立起敬畏之情;而在教學過程中的批評指責,又往往會讓孩子誤解為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從而影響單純的親子關係。
我知道現在的小學,有很多家庭作業需要家長配合完成。我一直把自己當成一個支持者,而不是主導者。我會去和孩子一塊兒查漏補缺,但不會去講大的知識體系。
如果一定要講解某個知識點,我會提醒自己,孩子已經學過什麼?老師是怎麼講的?他的偏差出現在哪裡?怎麼把眼前的問題和他的知識體系連接在一起?什麼樣的講述方法是他能夠理解的?除了乾巴巴的講,我能怎么生動的使用道具,或者應用到生活場景中?
術業有專攻。如果你研究了十幾年的領域,隨便一個外行就說會,你心裡也會將信將疑吧。所以,輔導孩子作業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是一顆對教學的敬畏之心。
如果家長越輔導,孩子越糊塗,那我們首先懷疑一下自己教的對不對吧,別再不分青紅皂白的怪罪孩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