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很長的文章,字數3700,閱讀用時5分鐘。雖然是雞湯但很受用!
關鍵詞:健康、生活觀念、個人選擇
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結果顯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有60%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15%由遺傳決定,10%與社會因素有關,8%決定於醫療條件,7%決定氣候條件。
從這個研究結果看,
人的健康狀況主要決定因素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健康基本上是由自己掌握的。
而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卻直接受到一個人的觀念所支配,所以,從根本上講,一個人的健康取決於觀念!所謂“觀念”,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如何看待,用什麼態度來處理自己的健康問題。
一個人觀念的形成與其在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有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最大。
事實上一個人的基本觀念在孩提時代就已經形成,俗話說:“三歲看小,八歲看大”,
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在兒童時代形成,而一個人如何對待健康的觀念也是從小帶過來的。
很多家長一心為了孩子,盡量滿足孩子的吃喝,但並不知道如何讓孩子能健康的成長。
既然沒有健康的教育引導,我們從小就處在自由發展的狀態,
所以,在一般人的生活歷程中,並沒有形成完整的健康觀念。
21世紀將是健康的世紀,因為健康問題的嚴重性才引起人們對健康問題的高度重視。
也許有人會說,以前大家都窮,沒有條件去講究健康。
其實,健康觀念與經濟狀況沒有直接的關係,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已經大大改善,人們也富了,但健康問題卻並沒有得到改善,相反出現了太多的“文明病”。
更為遺憾的是很多人擁有億萬身價,卻英年早逝,40歲左右就拋下億萬的財富,過早地離開了年輕的愛人和年幼的孩子。所以,經濟條件與人的健康有關聯,但卻不是直接關係。相反,我們看到很多百歲壽星,他們基本上不是很富有,過著平淡而快樂的生活,卻能盡享天年。
有人說健康與一個人的知識水平有關,總以為懂得健康的人一定要很有學問,起碼是知識分子,其實這是誤解,因為健康觀念的形成是在生活中養成的,是一個很簡單的事,並不一定需要到學校學習,也不比要很有學問。根據中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北京中關村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平均壽命比一般人低很多,而且健康狀況也不樂觀。
前幾年報導了不少高級知識分子,精英人才英年早逝的例子就證明,知識分子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健康弱勢群體”。所以一個人健康與否,和一個人的知識並無直接聯繫。在長壽的人群中也有知識分子,也有普通人群,所以健康不直接與知識相關。
健康觀念並不是一個很複雜和高深的問題。其實對健康講的最深刻的當屬佛家,因為在佛家有:“健康是最大的財富”的論述,這就很深刻的健康觀念。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講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也是很好的健康觀念。《孝經》裡講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千古就流傳下來的健康觀念。
想一想我們現在有多少人拼命追逐財富,卻忘記了照顧自己最大的財富–健康!榮譽、名利是每個人都嚮往的,但我們卻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本錢”–健康。孝敬父母,贍養老人是人應盡的本分,但很多人卻忘記了“孝”的根基–身體健康。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年輕時拼命掙錢,以備老了有保障,所以現在有形容這些人是:“40歲以前拿命換錢,40歲以後拿錢保命”,這種殺雞取卵,捨本逐末的做法,到頭來只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得不償失!
看看現實生活中到底有多少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發生,難道還不足以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嗎?
健康觀念的核心就是“重視健康,愛惜身體”,
當一個人建立了重視健康的觀念時,他才有可能會依照健康方式去生活。
觀念決定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導致健康或者不健康!
很多人明知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健康,但總有一些不願意改變的藉口,最常見的就是:“習慣了”!
其實,習慣就是長期行為的結果,追根溯源還是我們觀念長期支配的結果。
既然習慣是後天養成,也就是可以改變,
只要觀念變了,行為就會跟著變,行為變了,新的習慣也就養成了。
壞習慣是養成的,好習慣也是養成的,既然都是後天養成的,那我們為什麼不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呢?
不願意改變壞的習慣也是一種觀念,所以,要實現健康,最根本的還是轉變我們的觀念。
既然明白了健康是源於健康的觀念,那麼我們就不難理解,疾病則完全是人們自己的錯誤選擇。
也許有人會說:沒有人喜歡選擇疾病啊,疾病怎麼可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呢?
人確實很害怕疾病,也不可能去選擇疾病,但人卻是在自己觀念的指導下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的習慣也是自己養成的,人的行為方式也是自己選擇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疾病就是自己的選擇!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自作自受”,凡事都是人做的,在健康和疾病的問題上更是如此。
每個人吃什麼,是自己的選擇,吃多少也是自己來定的,吃的鹹還是淡也是自己來定的,
自己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起床也都是自己決定的。
如果我們選擇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的當然就是疾病了,這符合自然的道理,
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禍根等罪受”,按照佛家的話說這叫“因果報應”。
比如在吃的問題上,一個小孩子從出生到成年,
一般20多年的時間裡,基本上都是在家裡吃飯,父母做什麼孩子就吃什麼。
你喜歡吃鹹,就會把菜做得比較咸,你的孩子就養成了口重;
你喜歡吃香,把菜做的很油,你的孩子就養成了愛吃大油的習慣;
你喜歡吃肉,就總讓孩子吃肉,你的孩子長大了就希望頓頓都有肉,這就是習慣!
吃的習慣是慢慢形成的,一旦養成了某種習慣,要改掉習這些慣可就難了。
這也正常,你想想,20多年養成的習慣,要說突然改變,人能接受得了嗎?
這好比一輛車從起開加速,到時速達到100公里了,你能說停就停下來嗎?所以,幾十年的習慣要求幾天就改了,這也不符合道理!
正因為如此,身為父母者,千萬不可以只想到自己的習慣,不然,
孩子就成了我們的“複製品”,健康問題也就成了一個車軲轆問題–來迴轉。
現在的所謂“文明病”基本上都是吃出來的。西方有一個幽默的說法:甜、咸、油是謀害親夫的最好方法。為什麼會這樣嚴重呢?因為在家裡一般都是女士做飯,先生上班回家吃飯,如果太太每次做飯的時候都把菜放的味道很重,也就是把各種調味品多放些,比如多放一點糖,多加一點鹽,多倒一些油等等。由於菜的味道重,所以會刺激人的食慾,先生自然覺得味道好,就難免會多吃一些,而這些食物會促使人提前患上心髒病、糖尿病、中風甚至誘發癌症,這不就等於是在慢慢地把一個人殺死嗎?
幽默歸幽默,科學研究的結果卻正是如此。有的人不愛運動,能站著就不想走路,能坐著就不想站著,總想貪圖省力省事,不要說去參加體能運動,就是平常多走點路都不願意。加之現在交通方便,出門可以開車或者坐出租車,免去了走路;上樓有電梯,不用爬樓,回到家裡往沙發上一躺,看上幾個小時的電視也不在話下。
有關研究顯示現代人的運動太少,是很多疾病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總結了引發人死亡的“十大死亡原因”,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久坐”。
人是動物,本來就應該動,不動怎麼不得病呢?因為人貪圖口腹之欲,人們喜歡吃精細的食物,不愛吃粗糧,蔬菜吃的少,肉、蛋、奶吃的多。引起營養嚴重失衡,加之膳食纖維吃的太少,使得人體排出廢物的能力減弱,長此以往各種疾病就自然會找上門來。很多剛剛富裕起來的人更是如此,以為有錢了“該享受享受”了,結果是選擇“垃圾”,卻丟掉了“寶貝”。所以,病都是我們人類自己錯誤選擇的結果!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的工作壓力大,難免會性情急躁。但自古以來我們就知道:“怒傷肝”的道理。肝臟是我們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因為,我們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常常吃進去一些有害於人體健康的垃圾物,而要把他們排出體外,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肝臟負責解毒,不然,大量毒素進入人體,堆積在內臟、血液中,人就沒法生存下去,所以,肝臟為了我們的身體,不辭辛苦,常常代人受過。
我們應該好好善待我們的肝臟,以增強我們身體的抗病能力,怎麼可以常常去傷害它呢?我常常告訴一些脾氣大的朋友,看在你肝臟的份上,請千萬不要動怒。一件事情發生了,不管好壞都已經成為事實,大動肝火也不可能改變現實,如果因為某些人對我們有偏見,或者誤解我們,我們受到一些委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事都是在變化之中的,人的思想也是會變的,所以動怒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極大地傷害我們的身體,算起來是真的不值。
更何況,凡事都有兩面性,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件事情的發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雖然結果不能改變了,但對於它的態度卻是受我們自己控制的,我們可以選擇生氣,選擇和別人大吵大鬧;我們也可以選擇心平氣和的態度,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日常生活中形容一個處事平和的人叫“修養”好。為什麼叫“修養”好呢?
“修”的意思是指這個人能經常改正自己的不足,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不斷完善自己;
而“養”的意思就是“助養”,這一養是性情,變成一種心平氣和的習慣;二養就是身體了,
也就是養護自己的五臟六腑,使它們能正常運行。
看來古人是真的參透了健康和情緒的關聯,把一個人的行為和身心健康聯繫到一起,健康是身心的統一。
這說明一個人的修養問題,其實也是一個健康的問題。
健康是由我們的觀念決定的,疾病是因為我們選擇不健康生活方式,而導致的必然結果,所以,請記住: 善待我們的身體,要健康,還是要疾病,一切盡在我們的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