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一些寶媽的口頭禪就是“爸爸媽媽為了你很辛苦”“不要亂花錢”等。特別是在給孩子買東西時,總會反復強調。目的嘛,自然是為了教育孩子,讓他珍惜東西不要浪費,如果聽話好好學習就更好了。但是,達媽要說這麼做大錯特錯!不僅起不到正面的引導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內心充滿匱乏感和愧疚感,不利於良好品行的培養,甚至限制他未來的發展。
01
生活質量如何,從來不是物質可以決定的,而是取決於內心。達媽的之前的領導Q姐是一個有氣質的優雅女人,她的弟弟妹妹也是如此。
事實上,Q姐小時的家庭條件也不太好。像當時很多家庭一樣,她家收入少孩子多。但她有一個總給孩子們帶來小驚喜的媽媽,從來不向孩子灌輸“生活很艱辛”“賺錢不容易”這些現實很殘酷的沉重教育。所以,Q姐和弟妹們內心一直很富足,長大後抓住機會憑自己的能力各個發展的很不錯。
在貧苦中長大的孩子,竟然擁有貴族一般的精神氣質,聽起來好像有些不可思議。其實,相比物質上的貧富,家長對金錢的態度對孩子未來影響更深遠。
02
精神分析心理學有一個觀點,童年時的親子關係可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進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運。
簡單點說,若童年時家長給孩子傳遞的是匱乏,孩子未來受此潛意識的影響容易處處深感匱乏,無法收穫豐盛的流動。比如認為自己沒什麼能力,總是找要求低薪資少工作,即便賺了錢也不願意花費,每次一花錢就有愧疚感,同時很喜歡囤東西,常造成更大的浪費。
若是家長給孩子灌輸的是“物質攀比可恥,能吃飽喝足差不多就行了”。那麼,孩子以後在賺錢上很可能“沒上進心”,但同時物慾難填,然而卻搞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
有寶媽在後台吐槽,自己給女兒買了手工材料,並教育她說要珍惜,不要浪費。然後,這位寶媽就發現,原本很有興趣做手工的女兒寧願這些材料壞了也不願意動手。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就是因為家長傳遞了負能量,讓孩子感覺很沉重壓力不小,所以寧願不碰。
若是家長一直這樣把自認為很有道理的負能量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以後也會像你一樣活在各種“人生大道理”的製約中。
03
那麼,對於孩子的需求,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是滿足還是不滿足,或者說要不打折扣百分百滿足嗎?
答案就是看你的能力和意願。若是大家有能力也願意滿足,還請愉快地滿足孩子;若是沒能力或是不願意的話,最好坦誠告訴孩子:我現在沒能力滿足你,或是我捨不得花這錢。作為家長,我們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誠實。否則你的拒絕,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配得到某樣自己很想得到的東西。
事實上,教育孩子或者說讓孩子自己擁有良好品行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孩子愉快。但是很多家長在這方面表現的很吝嗇,以各種理由拒絕孩子,並喜歡加上一句“為了你好”。講真,這是家長自欺欺人罷了。只有孩子才知道自己需要的什麼,你若尊重孩子就不應隨意評判。
相比你從國外人肉背回的昂貴童裝,孩子可能更想要的是1塊錢的貼紙。但你自以為是為孩子好,殊不知給他製造了匱乏感,以至於他日後各種買奢侈品但還是彌補不了。可能很多人會說,孩子之所以這樣奢侈浪費是因為溺愛。其實,責任在於家長在孩子童年時老和他較勁兒,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內心貧乏,一旦有點權力又點能力就容易窮奢極欲。大家想想那些窮苦出身的貪官吧,好多都是小時窮怕了。
其實,孩子的需求很簡單很美好。大家應該都知道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只有滿足低一個層次的需求才能去往高一個的層次。家長及時回應、滿足孩子的需求,他們會很快樂,內心充滿安全感,未來人生也會有更高的追求,而不是不斷填補童年因匱乏感形成的內心黑洞。
所以,請不要再對孩子念叨不要浪費不要亂花錢,而應告訴孩子他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
請不要再對著孩子發牢騷你養他養家有多辛苦,
而應給他講述你為了他為家庭付出所收穫的自豪和滿足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