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企業領導,你的任務不是處處管著、監視員工,而是建立一個能讓每個人都能成為人才的製度,讓員工自發地對待工作。因為一個企業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來自於員工的自我管理。
傑克▪韋爾奇有一句經典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管得少卻能管得好,是因為各種制度、措施真正發揮了主導作用。在良好制度的規範下,員工的自覺性、責任感、積極性都能得到充分的激發,這對減輕管理壓力、簡化管理環節、提高執行力,都有非常好的作用。這一點在下面的例子中得到了充分印證。
蘇州某工業園區實行體制規範、政策透明的“授權管理”,先後製定了45項新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裡面清楚地規定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哪類問題應該怎麼做,都規定得非常詳細。在“授權管理辦法”實施以後,員工們發現,領導親自過問事情的現象越來越少,但按制度辦事的良好風氣卻在園區內逐漸形成。
由於少了很多管理環節,一些項目審批、海關物流、外事管理等看似複雜的問題變得十分簡單而有效,園區的主要經濟指標8年保持50%左右的增長速度。
管得少並不是說管理者的作用被弱化了,恰恰相反,由於在管理上變“人”治為“法”治,真正實現了按制度辦事,用制度規範企業,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管理者可以從繁雜的管理事務中解放出來,更好地去做企業戰略上的規劃。
台灣奇美公司是一家生產石化產品ABS的企業,該企業雖然比不上王永慶的台塑公司,但它的生產力是同行企業的4倍。在20世紀70年代,其產品掀起了石化業的一場革命,其產品質量之高、價格之低讓同行的美國和日本企業都畏之如虎。公司想要投資的地方,眾多的美日廠商都會退避三舍,不敢與之競爭。
為什麼奇美公司有如此強大的競爭力呢?這得益於公司董事長許文龍的“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雖然許文龍掛著董事長的頭銜,但這是一個十足的虛名,他就像英國女王一樣,對企業內部的大小事,根本就不參與管理,而是全部授權給部屬。許文龍從來不做任何書面的指令,即使偶爾和主管們開會,也只是閒聊家常。很多時候,他甚至根本不知道公司的圖章放在哪裡,更奇怪的是,他連專門的辦公室都沒有。因為他很少在辦公室,而是經常開車去外面釣魚。
有一次,他在外面釣魚時,突然遇到大雨,於是他就開車去公司避一避雨,順便看一下公司。當員工看到他時,竟然驚訝地問道:“董事長,沒有事你來幹什麼?”他想了想說:“對呀!沒事來這幹什麼?”說完,一溜煙地開車離去了。
許文龍的例子啟示我們,作為老闆,一定要信任員工,充分放權。充分放權,減少控制,這種“無為而治”是一種管理境界,是一種依托企業製度、企業文化、企業戰略而建立起來的經營平台。“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你別看許文龍什麼都不做,實際上他對奇美的發展情況心如明鏡。“無為”是讓企業在製度、文化的規範下,非常自然有效地運行,就像鐘錶上了發條,儘管你不在鐘錶旁,但是它不會因為你的離開而停止運行。
海爾集團的董事長張瑞敏曾說:“我經營海爾主要是無為而治。我只抓大事,企業的大事就是文化、組織和戰略。”在張瑞敏看來,“無為”中有“有為”,他認為“無為”就是企業的價值觀,它是無形的,但是非常重要。在這個無形價值觀的指導下,可以產生有形的企業發展成果。張瑞敏說:“所謂的”超級領導,就是當你的下屬沒有你的管理時,仍然能夠正常工作。”
反觀一些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就缺乏無為而治的勇氣和自信。據一份權威的調查分析報告稱:“中國企業每個層次上的管理者,大概都把80%的時間用於管理,把20%的時間用於工作上。”許多管理者習慣於崇拜自己、相信自己,對員工不放心,經常不禮貌地干預員工的工作,從始至終都不敢放開下屬的手,每個環節、每道關他們都要嚴把。管理者忙得團團轉,到最後企業卻在生存的邊緣上苦苦掙扎。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管理者管得太多造成的。
因為管得太多,管理者終日疲於奔命,沒有精力抓制度、抓戰略、抓落實,因而很難取得工作實效;因為管得太多,管理者顧此失彼,漏洞百出,問題層出不窮,使企業利益嚴重受損;因為管得太多,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會嚴重受挫,會變得越來越束手束腳。時間一長,企業就會缺少活力,缺乏生機。
管理者管得太多,對員工的危害是致命的。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用“大象理論”來加以闡述。大像小的時候,飼養員用一條鐵鍊將它拴住,使它無力掙扎。時間久了,大象就失去了掙扎的習慣,習慣了鐵鍊。直到它長成大象,原本力氣足夠大,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鐵鍊時,它也不會去掙脫了。
其實,領導者對員工管理過多、管理過嚴,最終也會把員工變成不想掙脫鐵鍊的大象。員工會習慣性地依賴管理者,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創新,不會獨立地、自信地完成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員工不可能獲得成長,不可能變得出色。因此,管理者應該從一開始,就放開拴住“小象”的“鐵鍊”,即使你覺得員工能力不夠,也要給他機會去嘗試、去鍛煉、去成長。這樣員工才可能在某一天,成為獨當一面的人物,去分擔你管理上的壓力,幫你實現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