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發生過這樣的事嗎?
惱火的爸爸/媽媽問:“這件事你做錯了沒有?”
孩子乖乖地回答:“錯了。”
爸爸/媽媽再問:“那你改不改?”
孩子痛快地回答:“改!”
——然而,一周之後。
“你怎麼又這麼做,上次不是說得好好的要改嗎?!”
“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怎麼就是改不了?!”
爸媽憤怒,孩子無語。然後,又過一周,孩子承認錯誤和大人怒責他“屢教不改”的場景,再度出現。
這恐怕是令無數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的狀況——為什麼孩子認錯時態度很好,但就是改不了呢?
孩子的錯,不是認了就能改的—— “認錯”和“改錯”是兩個過程
爸爸媽媽們都認為,如果孩子某件事做錯了,讓他承認錯誤,他也能痛痛快快地認錯,他就能改好了。然而,實際情況恰恰和大人期待得完全不同,孩子似乎是打定了主意,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堅決不改。
於是大人會認為孩子是不聽話、是成心和大人做對,是叛逆。
但是,在改正錯誤這件事上,大人恐怕真的錯怪了孩子—— 他承認錯誤是認真的,他也不是發自內心地不想改,但孩子的錯誤,不是認了就能改的,因為“認錯”和“改錯”是兩完全不同的過程,需要不同的條件,能認錯,不等於就會改錯。
認錯: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不好的——下次不這麼做;
改錯:明確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好的——下次按照新方法來做。
孩子認錯時,是知道這樣做不對不好,所以能承認錯誤;但輪到改錯時,如果爸爸媽媽不明確地告訴他怎麼做是對的好的,他沒有獲得新方法,其實是不知道怎麼做到向爸爸媽媽承諾的“改正錯誤”的。
這就像孩子做數學題,他某道題做錯了,你檢查作業時,告訴他這麼做不對,他就知道,“這題我錯了”,承認這一點,對孩子來說,完全沒有困難。
但如果他沒有學會這道題的正確解法,他就沒辦法改對。有的孩子,可能同樣的題目會錯上十次,讓爸爸媽媽在給他檢查作業的時候一次一次地怒吼:“怎麼又錯了!”——他不知道正確的方法,可不就得一錯再錯嘛!
所以,有經驗的老師,關注的不是錯題,而是“改錯”——他們會讓孩子準備一個“改錯本,把某道題怎麼錯的原原本本分析出來,再按照正確的做法徹底做對。爸爸媽媽們其實也可以學習這樣的方法。
如何做好最關鍵的一步——以孩子哭鬧著要買玩具為例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呢,咱們以孩子哭鬧著要買玩具為例,這是很多爸爸媽媽都會反反复复遇到的事。
五歲的孩子跟爸爸媽媽逛街,一起進了玩具店。玩了幾個店裡擺出來給孩子們試玩的玩具之後,孩子看上了一件好幾百塊的大型玩具:“我要買這個!”
大人原本是帶孩子隨便逛逛,根本就沒有打算馬上給孩子買這樣一個大型玩具,自然不會同意。於是孩子爆發了:“不嘛不嘛,我就要,我就要!”然後大哭、大鬧、發脾氣,惹得路人側目,爸爸媽媽尷尬萬分,只好不由分說強行拉走孩子。
回到家裡,爸媽讓孩子認錯:“說,你今天該不該在玩具店大哭大鬧?”
孩子想想,自己當時的表現確實不佳,於是承認錯誤:“我錯了。”
大人再問:“那你下次還這樣不?”
孩子回答:“不了”
——通常,這件事會到此結束,孩子承認了錯誤,大人就放心了,相信孩子下次能改。
但且慢,真正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因為孩子還不知道下次再去玩具店、他再想買玩具,而又被爸爸媽媽拒絕的時候,他到底該怎麼做、能怎麼做。
很多爸爸媽媽之所以遭遇孩子的“屢教不改”,就差在這關鍵的一步上—— 只告訴了孩子怎麼做不對,但沒有告訴孩子怎麼做才對、怎麼做才更好。
所以在鬧著買玩具這件事上,爸爸媽媽不應該停在孩子承認錯誤那一刻,而是把“認錯-改錯”中這最關鍵的一步做好:
告訴孩子,咱們去玩具店時,你不能看到什麼就想買,也不能爸爸媽媽不給買就大哭大鬧,可以好好地跟爸爸媽媽商量,你發脾氣,除了把自己和爸爸媽媽的情緒搞得很糟糕,並不能解決問題,你有什麼要求,應該正面表達,學會和爸爸媽媽討論、商量,並且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說法是更好的。
之後可以再跟孩子說,如果你確實很想要那件玩具,咱們可以做個計劃,在你過生日的時候買來當生日禮物,或者在聖誕節做聖誕禮物、在新年做新年禮物。因為那件玩具很貴,爸爸媽媽也需要做一個預算,準備好錢才能給你買。
這樣跟孩子講清楚,孩子雖然一時還得不到那件玩具,但他至少知道了:
(1)想要新玩具時,要跟爸爸媽媽好好商量,怎麼說才是“商量”;
(2)比較貴的大型玩具,不能隨時買,可以作為重要節日的禮物。
——這樣,孩子就獲得了一個以往不知道的新方法,也知道了他鬧著要買玩具的“錯誤”該如何“改正”。
如果下一次,爸爸媽媽按照教給孩子的新方法,讓孩子實現了買大型玩具的願望,孩子就會徹底掌握這個方法,而放棄根本不奏效、會惹得爸爸媽媽很惱火、自己還要承認錯誤的舊方法——至此,孩子哭鬧著要買玩具的錯誤,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改正。
孩子的其他錯誤,也同樣需要爸爸媽媽做好這最關鍵的一步。比如剛上學的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問題。
你告訴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對,你要承認錯誤”。習慣了經常“認錯”的孩子,可能會乖乖認錯,但下次,他還是不一定能做到認真聽講,因為爸爸媽媽沒有明確告訴他,怎麼樣才是認真聽講。更好的做法是,告訴孩子:
你上課不可以玩兒文具;不可以只低著頭看課本和作業本;不可以和同學交頭接耳;要抬頭看著老師和黑板,認真聽老師說話;要跟著老師講課的內容走,一邊聽一邊自己思考……跟孩子描述清楚認真聽講的狀態,孩子才能確切地知道應該怎麼做。
教孩子如何改錯,別等著孩子“自動改錯”
很多爸爸媽媽都特別關心”讓孩子認錯“,但對“教孩子改錯”關注不足,認錯之後,就等著孩子“自動改錯”。所以才會遭遇孩子的“屢教不改”的狀況,然後就不停不停責備孩子,說他“不長記性”、“記不住家長的話”。
但這件事的責任,其實並在孩子,而在爸媽。家庭教育的目的,並不是不停糾錯,而是引導孩子知道怎麼做才更好的,這樣孩子才能不斷成長進步——而這個任務,正是需要由爸爸媽媽來完成的,你在每一個細節上,都有意識地教會孩子用更好的方法,孩子才會一點點改正錯誤做法,發生你看得到的變化。
另外,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爸爸媽媽也應該講究方式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這就好比給孩子講一道題,高明的老師,一下子能找到孩子的困難在哪裡,然後針對這個問題點,給孩子講明白;但水平不夠的老師,可能只是一遍一遍地反复講,但是抓不住關鍵點,那麼孩子就很可能一遍又一遍地錯下去。
當然,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爸爸媽媽的引導,不會立竿見影,大人應該更多些耐心,允許孩子慢慢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需要提供給孩子的,不是逼迫和責備,而是充分的支持和幫助。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