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希貴
知名教育家、北京十一學校校長
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我作為一個中學的語文老師,遭遇了好多尷尬。
其中,有一年,我在高密四中,有兩個班沒有語文老師,因為高一新擴了兩個班。沒有辦法,那個時候,鄉村學校要聘到新畢業的大學生很困難。所以,就在四個月的時間裡,將近一個學期,這兩個班是沒有語文老師的。
學校沒有辦法,只好讓其他班的語文老師來代課。這個代課是沒法代的,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教兩個班的語文課,是很辛苦的,再給別的班代課,很困難。
所以,沒有辦法,只好老師和學生一塊兒制定他們的自學計劃,讓學生去自修,同學們實在感到太枯燥的時候,老師就把學生放到閱覽室裡去讀書,或者把圖書館的書借到教室裡讓學生讀書。
一個學期下來,從學校到語文學科的老師,都捏了一把汗,擔心這兩個班的語文成績,可是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卻讓語文老師很尷尬:這兩個班的語文基礎知識並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閱讀題目和寫作題目的成績比平行班的成績還略好一點。
這件事情讓我們開始思考:我們(語文老師)到底在幹什麼?我們課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孩子的語文能力
來自從小閱讀
帶著這樣一種思考,1995年,我來到了高密一中,在一中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學的畢業生,寫信給他沒有考上大學、正在一中復讀的一位好同伴,介紹各個學科的學習方法。
當談到語文的時候,這個學生告誡他的同伴,他說了一句話:“語文吶,你可千萬別上語文老師的當!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那些東西沒用。”
這封信後來被這個班的班主任老師發現了,回到辦公室,她當著全辦公室的語文老師就講了這封信,我發現,老師們好長時間都沒有說話,她們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確實是被刺中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學生說的話有一定道理,我發現,語文教改的時機到了。
為了統一老師的思想,也統一社會、家長的思想,在那個學期的期末,我就讓剛剛上初中一年級的兒子和上初中四年級的內侄女,參加了高三的語文期末考試。
卷子批出來,就更加讓我們老師尷尬了:當時高三還有兩個複讀班(高四),他們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這兩個孩子的平均分卻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這兩張試卷直到今天我還保存著。
這兩個孩子一個差了六年,一個差了三年,雖然老師在語文課堂上,進行了大量的講解、大量的訓練,但他們有的是什麼呢?他們有的,是在不同的年齡,大量閱讀適合他們的名篇名著。
因為我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提出、購買和推薦了適合他們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閱讀書目,購買了大量的圖書,我書架的書在不斷地減少,他們書架上的書在不斷地增加——當買的書不能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把我的書也偷偷地拿到自己的書架上,有些還寫上他們的名字。
暑假的時候,我讓讀初一的兒子寫下“你最喜歡的十本書及其理由”,他在初一讀的都是這樣一些書:《紙牌的秘密》、《涅克維奇精選集》、《死水》、《鵝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詞選》、《雍正王朝》、《蘇菲的世界》、《契訶夫精選集》 、《戴高樂傳》。
其中,《戴高樂傳》他買了三本,每一本都比照著讀,而且能找出同樣一場戰爭,哪個傳記寫得比較好,哪個傳記寫得有問題。
這十本書當中,有三本書是哲學書籍。就是說,一個孩子的認識水平,如果我們給他積累了,如果給他大量地舖墊了,他的高度就會超出他這個特定年齡段。正是他們自己的閱讀、涵詠、積累和感悟,提高了他們的語文成績。
我記得,後來他在初三的時候,又參加了一次高考,當時考了122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後,高三參加高考的時候,也沒有突破123分。這就說明:語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後,有些東西是考不出來的,但是閱讀的力量卻能夠影響一個孩子的終生。
有了這樣一個經驗之後,我們就在這一年進行了改革,把常規的語文課,由每週六節,改成了兩節由老師在課堂上完成教材,四節由學生自主閱讀——把學生放到閱覽室。
這些學生非常努力,學習非常有成果。他們的語文成績當時在濰坊遙遙領先,而且,不僅僅是語文成績遙遙領先,更重要的是,還影響到了他們的整體素質——在這些學生之中,還出了一個山東省的文科狀元。
由此,我們感覺到:語文學科的基礎就是閱讀,儘管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能力有聽、說、讀、寫,但是如果沒有閱讀作為基礎的話,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難得到提升的。
中學畢業前閱讀量
應突破千萬字
有這麼一些數據,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海市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4000萬字——九年時間學生要讀400本書,平均每人每年要讀45本書左右。但是,這個規定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世界上平均每年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人,他們平均每年每人讀書達64本,這不是指學生,還包括成年人。
我們國家再加上成年人,平均就不到一本了。世界上平均每年讀書最多的國家是前蘇聯,平均每人每年讀書達55本,現在美國已經全面啟動了全民讀書計劃,每年要達到50本。
關於閱讀量,好多名家也通過自己的閱讀經歷提出了一些想法。
你像張光斗,他說:“如果一本書10萬字,那麼,每個中小學生每年讀40本書,一年就是400萬字。”
《小布頭奇遇記》的作者孫幼軍說:“以平均每本書10萬字計算,中小學學生每個月至少應該讀一本,認真地讀,而不是走馬觀花,能讀兩本更好。 ”
柳斌主任說:“每天課外讀一篇千字文,應該是個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則一年之內,可達到36萬字,十二年則可閱讀430多萬字。所以,中小學階段閱讀500萬至1000萬字應當是合適的。”
這樣一些話,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就是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都要培養,但是,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
並非名著就必讀,
因為未必適合孩子
好多家長和我說,你們家孩子好,你家孩子喜歡讀書,我家孩子不喜歡讀書,我說,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發現哪一個孩子不喜歡讀書,不喜歡讀書的原因,是不喜歡你給他的書。
我們家長現在帶著孩子到書店去,一買就買提高成績的書、馬上見效的書、他不喜歡的書,所以,孩子不是不喜歡讀書,是不喜歡家長給他推薦的書。
現在出版界也有好多誤區,所以要慎重選擇圖書。一個誤區就是,好的名著被改編成學生讀的連環畫,或者有一套書,把四大名著,把《紅樓夢》,改編成小學生讀的連環畫,這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兒。
叫小學生讀《紅樓夢》,他能學到什麼呢?你是害了《紅樓夢》。為什麼?就是他再也不讀這個玩意兒了,因為他知道這個是不好的,結果到了成年,他也不讀了。
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我們選了十位學生,問他們,“你喜不喜歡《紅樓夢》?你是什麼時間讀的《紅樓夢》?”
十位學生,有七位學生說喜歡《紅樓夢》,這七位學生是什麼時候讀的《紅樓夢》呢?一個是高一寒假,一個是初四到高二,一個是高一暑假,一個在高二,一個在高一暑假,一個是初四暑假,一個是高一至高二上學期。
還有三位學生不喜歡《紅樓夢》,我調查一下,全是在小學和初一讀的《紅樓夢》,從此他就不喜歡這玩意兒了,你再讓他讀就很困難,就傷了他的胃口。所以,我們一定不要把好的東西在一個不恰當的時間,送給孩子。
其次,有些名著是有特定內涵的,並不適合孩子讀。
我想引用費孝通一句話,他說:“我小的時候,還沒現在的孩子們幸福,很少有專門為孩子們寫的書,我只能從爸爸媽媽的書架上找書看,比如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裡邊說你一刀我一槍的,很精彩。”
但我始終不建議孩子們讀《水滸傳》,這個書沒有一定的見解能力會出問題。因為它裡邊好多容易迷惑孩子的,假的,那種義氣,那種殺殺砍砍,很容易養成孩子模仿的習慣。
再一個,好多名著是挺好,但不是孩子的名著。有些人,心非常好,覺得孩子們讀名著,這麼厚讀不了,所以就把它縮寫了。這一縮寫可壞了,情節一刪減,這人物也不豐滿,從此孩子就不喜歡了。
書店裡有好多這種的書籍,特別危險,一定不要讀這種縮寫的書。縮寫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只有極其個別的作家,那些駕馭能力非常強的作家,他不僅寫小說,而且寫得非常好的作家,才能夠縮寫出來。所以這些縮寫的書,我們不建議去讀。
還有,警惕假的少兒書籍。我舉一個例子,有一本給小學生讀的科普書,是一個著名科學家談地球資源,但是隨便拿出其中一段話來,你就讀不懂,連我們都讀不懂。
比如裡面談到礦石的時候,說“礦石是指一種在現有的技術和經濟條件下,能夠從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礦物聚集體”——這不壞了麼?這不越搞越糊塗麼?
所以,要謹慎為孩子挑選,適合他們閱讀的文章和圖書。
呵護孩子的成就感
強化閱讀的儀式感
我們搞教材的時候,有一個情況,就是我們特別希望快出成績。我們改了半年了,怎麼成績沒有提高?甚至還要下降……但因為它是一個長線的改革,這個改革,在第一個學期甚至要以犧牲基礎知識的成績為代價。
但是不要緊,只要你堅持兩個學期以上,孩子的能力就會突飛猛進地提高。所以,我們在改革初期,一定告訴所有參加改革和旁觀改革的人,改革是有風險的,改革的期望值不要高了。
今年春天,我外甥到老家濰坊,他剛剛一歲半,還沒有學會叫姥姥,結果一到濰坊,就遇到一大批他要叫姥姥的人。這批人特別渴望這個一歲多的孩子能夠喊一聲姥姥。結果到一個地方,每天就一批人圍著他,教他說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把孩子教傻了。
我一聽這事兒著急了,說,你們趕快回來,再過一個月,這個孩子就傻了。他天天沒有成就感,天天在挫敗感中,他還是學不會。再有兩個月,你不教他就會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等待,我們一定要慢慢去滋養。
在孩子進步的過程中,要不斷地給他創造一些精彩,給他有一個鼓舞。比如說,和課外互補一下,我們先讀個什麼,再去讀課文的時候,讀了和不讀是不一樣的,那麼,他就體會到成就感。
最近,一個學生特別喜歡一個電視劇、動畫片或者是電影,那麼,你就選擇一些和那個有關係、能夠幫助他理解的一些文章。然後,他再去看電視,再去看電影,再去看舞蹈,這樣,他就特別有成就感。
當然,開一些家庭的讀書報告會、班級的讀書報告會,或是小伙伴之間的讀書報告會,等等,這都會培養孩子的成就感。
你像在中國台灣、在新加坡,你經常會在教室裡、走廊上、一些活動空間,看到閱讀數——在這個學期,要讀的20本書,每本書是一個“蘋果”,讀過的“蘋果”是紅色,沒讀過的“蘋果”是綠色或者是白色,讓學生互相競爭、互相比較、互相分享。
或者給孩子出一些書,出一些孩子的專集、書函,放到圖書館,作為孩子們的閱讀資源,這些都對孩子起到非常好的激勵作用,現在好多學校做的也非常好。
最後,我想引用一下一個哲學家在回答閱讀相關的提問時所說的話。
有人問他:“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選擇幹什麼?”他說,“閱讀。”
又有人問他:“如果你已經被囚禁在牢房裡,你幹什麼?”他說,“閱讀。”
再有人問他:“如果已經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幹什麼?”他還是說,“閱讀。”
我也想起了美國一個著名的企業家在回答類似問題時的類似回答。
有人問他:“如果事業失敗了,該干什麼?”他說:“你閱讀吧。”
又有人問他:“如果失業了,該干什麼?”他說:“你要提升自己,你閱讀吧。”
又有人請教他說:“如果我失戀了,我怎麼辦?”他說:“你閱讀吧。”
以這兩位成功人士的回答和各位共勉,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