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剪掉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
8分鐘,沒有一句台詞,
這部動畫短片卻獲117個獎項提名,斬獲64項大獎。
不講什麼高深的道理,展現的只是我們普普通通的生活。
清晨,父親正如同我們家長
給孩子一本本裝好書本。
小小的書包與裝不完的書本,開始了父子一天的日常。
爸爸裝書的同時,
兒子在一旁跑跑鬧鬧,張開雙臂像一隻小鷹般撲向爸爸,
卻不曾想被突如其來的書包,壓倒在地上。
小傢伙雖然被書包壓得趔趔趄趄,
但能和爸爸一起走在上學的路上,
他還是興奮異常。
周圍是一個灰白的世界,
人們每天奔波忙碌其中,
臉上的表情和周圍的環境一樣死氣沉沉,
整個世界彷彿一個精密巨大的機器,
每個人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零件,
沒有個性,沒有自我,
只是漫無目的地維持著生存。
然而在這灰白單調的世界中,
卻突然出現了一片“綠洲”,一個不向生活屈服,
仍然堅信著自身夢想的拉琴人,
在街角奏出優雅的樂章,雖然他的色彩與行為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這一下子吸引了小傢伙的目光。
他興奮地衝到拉琴人面前,
瞪大眼睛,
模仿拉琴人的姿態,“演奏”起來。
這時老爸卻不為所動
恰當時機地出現,
遞上孩子的書包,
“學校才是你該去的地方,
這個追求夢想的人,
不過是被社會拋棄的異類。”
小傢伙雖然不情願,
但還是乖乖來到學校,
從ABCD開始學起,
當他在紙上畫下路上見到的拉琴人,
期待地盼望老師的誇獎,
老師卻指著紙上的ABCD,
“這才是你該學習的東西。”
在學校中,
孩子被無差別地教導。
而在公司的爸爸,
同樣只是流水線上的一個零件,
哪哪都不需要個性,
我們要學會的只是
如何整齊劃一地融入這個世界。
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
都被磨平棱角,
慢慢褪去原本的顏色。
父親也毫不例外,
早就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
放棄了自己的追求和夢想。
唯一能讓他恢復本色的,
是下班接兒子,相擁的那一刻。
然而當他看到兒子
在學校“不務正業”作畫
瞬間皺起了眉頭。
本來嘟著小嘴等待表揚的兒子,
察覺到父親表情的變化,
臉上掛滿了委屈、失落。
日復一日,
孩子仍舊會對那個
拉著小提琴追夢人充滿好奇,
卻被父親一次次無情拉走,
送往毫無個性的“工廠學校”中。
每個孩子身上蘊藏的巨大潛能,
就這樣被成人無情地磨滅了。
終於,
小傢伙屈服了,
他仍然像小鷹般張開翅膀,
迎接的卻不是自由,
不是父親的懷抱,
而是如枷鎖一般沉重的書包。
這就像《肖申克的救贖》中
關於體制的思考:
剛開始的時候,你痛恨它;
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
最終你會發現你不得不依靠它生存,
這就是體制化。
當孩子以飛翔的姿態接過書包,
當他以毫無創意地寫法
描摹出ABCD。
是學校、家庭教育的“成功”,
也意味著孩子的個性和創造力
被無情地完全抹殺。
爸爸似乎毫無察覺,
自己平日的行為,
其實在一點點扼殺孩子的天真
和自我感受這個世界的能力。
他眼看孩子一天天變得不快樂,
卻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直到偶然再次翻開孩子的作業,
恍然大悟···
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和孩子變得不開心的原因。
爸爸幡然悔悟,
靈機一動,
牽著他去看孩子最感興趣的事物。
不曾想,
那個苦苦堅守的追夢人
早已不在,
或許他也像其他人一樣,
最終屈服於毫無生氣的體制。
小傢伙失落萬分,
扭頭要走。
這時候爸爸
卻做了一件偉大的事。
他站在“綠洲”上,
聲情並茂地拉起了提琴。
絲毫不顧及路人異樣的眼光。
這一舉動也得到了孩子深深的認可。
故事就這樣在平淡中結束,
明天,明天的明天,這個世界還會照樣運轉,
父親會回到現實,
還是繼續為自己、為兒子
守住一片藍色的天?
沒人知道。
但就是這樣一部平淡又開放結尾短片,在Daniel Martínez Lara和Rafa Cano Méndez 導演手中,
沒有一句台詞,卻通過人物表情和音樂節奏將“社會如何扼殺人的創造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上映不久就獲117個獎項提名,
攬獲64項大獎。
上傳到社交網站的視頻更超過1200萬次觀看,不僅刷爆了父母的朋友圈,
還引起人們對教育、對體制、對孩子的個性和創造力的陣陣熱議。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
在蒼白無力的世界中,愛就是為自己、為他人,
留有一塊自由翱翔的彩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