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陣子,天才少女蔣方舟,這個集乖巧、優秀、成功於一身的“別人家的小孩”登台發聲了,她說:
聽話的“好性格”,是自己28年來最大的“弱點”,討好型人格的小孩,一點都不快樂!
從她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大人眼中“乖小孩”真實的另一面:處處小心翼翼、以他人感受為先,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但一味的迎合討好,換來的卻是被人一再孤立——因為這樣的失去自我的“討好”,和任何人都無法建立真實的關係。
這樣的性格,甚至影響到了她後來的戀愛關係。蔣方舟說:
“有一次,男朋友因為一件事情,打電話過來質問。其實我已經很討厭他了,但我還是不停地道歉。但這份道歉,可能在對方那裡就顯得很敷衍,他一連打了十幾個電話,後來看到他的電話,我就發抖。不知道該怎麼應付,只是不停地說不好意思,我錯了。”
她曾經因此感覺整個世界觀都坍塌了,這種瀕臨崩壞的心態困擾了她很久。把自己和人群隔離一年後,她才發現問題的根本:“自己總是迎合別人的期待,做什麼事都會緊張別人的看法”、“對別人沒有底線和原則,自己的不愉快不敢表現出來”。
從蔣方舟的敘述裡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從小聽話、順從的孩子長大後,內心的徬徨、無助和失去自我。
在中國,大多數家庭裡都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家長很少在乎孩子的想法與表達,認為聽爸爸媽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幾乎每一代孩子,都被要求聽父母的話。從小到大,父母對他們最大的褒獎便是“乖”“聽話”,為了得到褒獎,他們學會了抑制真實的情感流露來滿足父母的期待,犧牲真實的思考來順從父母的教育。
孩子照做,父母省心了,可省心之後呢?時間一長,孩子會變得特別在意周圍人的評價,漸漸形成迎合環境的心理模式,而難以再想起自己的情感需求,也不再願意去表達自己的心理訴求。
02
武志紅在奇葩大會上說了一句話: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武志紅指出,中國父母最難意識到的問題就是:親子關係的本質,是對話和協作,而不是控制和綁架。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往往是大腦成長最好的時機,說明孩子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開始有了走向獨立的能力。
而讓孩子聽話,只會約束孩子的思維,讓孩子成為被擺佈的木偶。
教育,從來就不是將條條框框的知識灌輸給孩子,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孩子學習的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包辦了孩子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樣樣照顧周全,結果卻把孩子教成了沒有自理能力的書呆子。
孩子一次次被壓抑,被否定,身上蘊含的巨大的潛能被成人無情的磨滅。失去了想像力,更沒有創造力,不自信,沒有個性,泯然於眾。
每一個“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操縱慾極強的父母。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孩子,他們已經習慣了活在“聽話”的咒語之下,再也無力掙脫。
我的一個大學好友,原本有一個感情非常好的男朋友,可是她媽媽不同意他們在一起,因為那個男孩家境不好。後來,家里托人給她介紹了個“門當戶對”的男生,讓他們“培養感情”。
於是,朋友“聽話”地和那個“合適”的人談起了戀愛,三個月後,又“聽話”地結了婚。可是結婚不到半年,朋友發現,她和老公之間,除了門當戶對,三觀完全不合,婚姻早已是搖搖欲墜。
我問她,當初你為什麼不反抗?
她答:“這些年,我一直都是這樣過來的,考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全都是我媽安排好的,我早就忘了怎麼反抗,我也不知道反抗之後我能做什麼。 ”
我很替我的朋友惋惜,在學習和工作中,她都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可是,她卻喪失了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能力,她只是一個“聽話”的牽線木偶。而一個牽線木偶,她能按照別人的指令,幸福一輩子嗎?
03
孩子的聽話,其實就是家長的懶惰,家長想用最方便且最有效的方式去培養出好孩子,結果卻把孩子的個性扼殺在搖籃裡。
沒有個性的孩子,哪裡還稱得上是一個孩子,因為他連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
誠實、勇敢、善良、堅韌…這些都是孩子的優秀品質,但“聽話”絕對不是!
相反,那些看起來不聽話,而且經常和長輩作對、特立獨行的人,往往有著非常人所能及的成就。
在電影《中國合夥人》裡,成冬青兩次高考都沒考上,父母讓他留在農村種田:“你啊,這輩子就是這個命。”他不信命,跪著磕頭,求遍家鄉父老,籌得一點錢。第三次高考,一舉考進北京大學。
成冬青的故事,其實是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真實故事改編的。俞敏洪曾經歷過兩次高考落榜,媽媽叫他“不要再考了,將來攢點錢蓋房子娶個媳婦就行了”。幸虧他沒有聽話,堅持到了第三次高考,考上了北大。
絕大部分成功人士在在開始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遇到阻力,而且阻力,大部分都來自自己的家庭。
太過聽話的孩子,他們的夢想都是因為父母而夭折。
一項普林斯頓的心理學研究實驗顯示,不怎麼聽話的孩子,相較於聽話的孩子,有幾大關鍵性優點:
勇氣、獨立、責任。
任何新事業的開創,都要受到一些“除此之外無路可走”的逼迫,也需要許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險精神,然而,乖孩子由於從小處於被人操控的地位,未學會依靠自身的力量與優勢,也就往往缺乏這種精神。
幸福的家庭,都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同樣,成功的孩子,都不會有控制欲很強的父母。
紀伯倫說:“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對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兒女。”當你把他們對生命的渴望都堵死了時候,他們也就沒有了生命力了。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育者,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
是的,我們犀利語言裡,冷眼輕視中,批評指責下,那一個個美麗的泡泡童話世界就變成了現實的肥皂沫飄灑在空中,沒有了海市蜃樓溫情夢想,只有了冰冷的殘酷現實。
我永遠不會要求孩子,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聽話”,但我會要求他,一定要遵守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規則。
我想對我的孩子說:請你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聽從你自己的內心,去過好你自己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