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別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
許多時候,我們對陌生人的一句問候,加倍感謝,卻難以對我們最親近的人保持情緒平和。
為人父母,更是這樣。
你嘆氣,摔東西,吼別人,這一切,都會在孩子小小的心靈裡,留下不好的烙印。
有多少家長能知道,可能正是自己的脾氣毀了孩子的未來。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隨意對孩子發脾氣,這是每個為父母者都要學會的功課。
01
多少從小看父母臉色長大的孩子,成年時期的苦,深藏在童年被父母情感孤立之下。
調查數據顯示,大量的父母和孩子的矛盾,都聚焦在規則,
而很多打壓教育的源頭,都是因為這種情況:孩子犯了錯,父母要干預。
因為中國父母常在潛意識中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認為自己有權隨意處置孩子。
所以,很多在外面性格溫和、修養良好的人,回到家裡,對孩子呈現的卻是另一副面孔。
輕則罵,重則打,完全不考慮這樣的做法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什麼樣的不良影響。
所以,近些年,孩子因不堪家暴離家出走甚至輕生的案例屢見不鮮。
當然,大多數孩子不會選擇走極端,他們因自己的弱勢而選擇了隱忍。
但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會綿延一生。
很多在成年後不能適應社會、無法正常發展的人,可能都是因為在原生家庭受到傷害,
留下心理陰影,造成畸形性格,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無法融入集體。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去開始成長的歷程。
幸福的很容易碰到幸福;而不幸的,總是處處充滿遺憾。
02
細節見人品,我們在一個人的身上總能看到他父母的影子。
如果父母常常輕易對孩子發脾氣,知道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嗎?
●孩子由於害怕而變得“順從”,可能導致以後做事沒有自己的主見,甚至變得軟弱,失去自我。
●經常受到驚嚇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長時間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會失去自信,性格可能會變得孤癖、封閉、不意願交際。
●孩子善於模仿,如果家庭中經常出現爭吵,以後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火爆、任性、衝動,甚至很容易和別人發生分歧。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面子,他的言談舉止、習慣動作,處處透露著一個家庭的教養,
也微妙地反映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每個人都覺得他的父母肯定也是知書達理、誠懇樸實;
一個撒潑耍賴,甚至在餐廳隨地小便的孩子,誰都不相信他的父母會是有教養的人。
03
“事情過去就過去了”,這只是家長們的一廂情願。
童年時期父母對孩子的打罵孩子可能會記憶很久,嚴重的還會潛移默化影響一生。
所以,即時平復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正面認識剛發生的風暴,才是聰明、理智、負責的父母該做的事。
那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氣不打一處來的時候,父母該如何做呢?
●改掉動不動就責備、興師問罪的壞習慣。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不要一上來就把孩子定性為“犯錯者”,而是先聽一聽孩子對這件事情怎麼說,然後再做出判斷。
一開始就毫無根據的責備,不僅不會解決問題,還會使問題變得複雜化,失去了與孩子溝通的良好機會。
●停止對孩子的謾罵與威脅。
“你怎麼這麼蠢啊,這都做不好”、“你簡直笨蛋透頂”、“我數十下,你還沒穿好衣服,我就把你一個人留在這裡”.....
這些話千萬不要再對孩子說了,經常聽到這些話的孩子自信心會受到挫敗,做事畏畏縮縮,難成大器。
●所以放棄“命令”式的說話口氣。
我們經常把自己放在高高的位置,讓孩子聽從我們的命令與指揮。
孩子一旦不聽話,就會變得氣急敗壞,覺得孩子不懂事,不乖,不聽話。
每個孩子都有一套自己活著的規律,不要因為你的“霸道”,人為地扼殺了孩子的天真和自由
●不要對孩子講大道理。
孩子很小,思維意識的形成還不完善,好與壞、對與錯的區分還沒有那麼明確。
給孩子講大道理,孩子不但會聽不懂,而且有時候還會激起孩子強烈的反抗情緒,適得其反。
家長學著說一些簡單易懂的話,做一個適當的引導,比說一堆的道理強得多。
其實,絕大多數的為父母者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
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長大後能有所作為。
那麼,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吧,不隨意對孩子發脾氣,這是每個為父母者都要學會的功課。
當你想要對孩子發脾氣時,先自問一下:我愛我的孩子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相信你就能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