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孩子還小,談不上尊重”。那說到“孩子沒有安全感”、“青春期叛逆”你是不是就有感覺了呢?
孩子哭個不停,你正束手無策,有人出主意:“把他關在廁所裡,由他鬧,哭累就停下了”。孩子興致勃勃地來找你,說一個新奇的想法,你回句:“沒看正忙呢,一邊玩去!”很多孩子都少不了“被丟下”、“話不被聽完”的經驗。但我們並不知道,那個被“丟棄”在黑暗中的孩子正在經歷怎樣的恐懼,當然也更不會知道,恐懼還會直接影響幼兒的大腦。
腦科學研究發現,3歲前大腦神經元時刻都在建立新的連接,若一個孩子常有被丟下的“恐懼”,也會成為大腦結構中的一部分。我們不懂孩子,總抱怨孩子叛逆,不理解我們的苦心。其實,這都是我們不專心聽孩子把話說完的後果。
心理學家也在研究早年經驗對人一生的影響,“被丟下”的陰影、“話不被聽完”的失望,還不是最壞的後果。早期的體驗,會影響一個人未來和別人如何建立關係。處處讓步與討好,很可能就是幼年有過深切“被丟棄”的感覺,而發展出的性格。而不被父母認可,會使人在自卑與自負兩種極端情緒中搖擺。
你會對一個成年人這樣做嗎?不會!所以,我們並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尊重。
那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呢?
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情緒來源於感受,當孩子流露出情緒,需要我們的理解和安慰。但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用自己的所謂經驗去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當孩子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時,你會過去說:“不痛,不痛,爬起來就好了!”還是:“寶寶摔倒了,一定很疼吧,來,告訴媽媽哪裡疼?”顯然,後者對孩子的感受表達了接納和理解,孩子感受到尊重,從而也學會尊重自己。
尊重孩子的想法
有個美國南部鄉村的男孩對媽媽說:“我要到月亮上去!”媽媽雖然很吃驚,還是耐心聽完了他天馬行空的想像。這個男孩就是阿姆斯特朗。如果媽媽急於打斷孩子,第一個登陸月球的還會是阿姆斯特朗嗎?法國教育學家帕梅拉•德魯克曼說:即使孩子有不對的地方,父母也有責任傾聽並且領會他們的動機。孩子有不同尋常反應時,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
尊重孩子的行為
現在你不讓孩子自己選擇穿多少衣服,他無法體會怎樣照顧好自己,長大了就不要埋怨他是個“巨嬰”。不做強勢父母,給孩子自主的機會,孩子才能在未來人生的岔路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尊重,決定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對父母的信任,孩子的感受、情緒、想法和行為,和成人一樣需要被平等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