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螳螂,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黑貓警長》裡有一集講得就是螳螂的故事,雌螳螂哭著訴說之所以吃掉公螳螂是為了哺育下一代。螳螂的這種繁殖方式在我們看來,顯得很殘忍,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
然而隨著對螳螂這種生物的研究不斷深入,“為了哺育下一代”的說法似乎已經不能完全解釋螳螂“妻食夫”這種現象。而且研究人員發現,一個物種的雌性在交配期間或交配後吃掉雄性並非只存在於螳螂物種,在蜘蛛和蝎子中也很常見。
研究發現雌螳螂會在繁殖之前、過程中或之後將雄螳螂的頭砍下來,並非之前所描述的僅在完成繁殖行為之後。
在螳螂的求偶期,對雄螳螂來說就像是開始了一場義無反顧的“死亡之旅”,因為當它們靠近普遍比自己大的雌性,隨時都有被“砍頭”的風險。
這種現像在非洲綠巨螳螂中尤為普遍,據研究觀察在新西蘭有約60%雄螳螂會在求偶過程中,不幸地被雌性吃掉。
多數情況下,雌螳螂似乎將雄性的靠近視為一種入侵,而不是求偶。這也是為什麼雄螳螂在求偶時總會小心翼翼,甚至會繞到雌螳螂身後,用兩把“大刀”先控制住雌螳螂的原因之一。而非洲綠巨螳螂可以無性繁殖的特性,似乎是提高雄螳螂喪命風險的另一個原因。
如果雄螳螂成功控制住了雌性,一般就會開始它們的繁殖行為,在這個過程中雄螳螂會在雌性腹部劃開一道嚴重但不致命的傷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雄螳螂要時刻防止自己不被“砍頭”。
還是以典型的非洲綠巨螳螂為例,在成功進行繁殖行為的過程中,有約50%的雄螳螂被殺。
而在完成繁殖行為後,雄螳螂有約80%的機率存活。研究人員認為,這很可能與雄螳螂在雌性身上留下的那道傷口有關,它讓雌螳螂失血後變得虛弱。
簡單來說,如果有100隻雄螳螂發起求偶,那麼在求偶階段就約有60只被吃掉,在繁殖過程中又有20只被吃掉,繁殖結束後還有4只遇難,最後能成功離開的僅剩16只……以此計算雄性被吃掉的風險高達84%,當真是一場死亡之旅。
為什麼雌螳螂出現這種行為,目前有以下兩種主流說法。
飢餓會導致雌螳螂更具攻擊性。
在1980年的時候,有研究人員曾做了三次試驗,他們分別將飢餓的雌螳螂、進食後的雌螳螂、餵飽後的雌螳螂和雄螳螂放在一起。
得出的結果分別是,飢餓的雌螳螂直接將雄螳螂殺死吃了;進食後的雌螳螂則是在繁殖過程中突然開始吃雄螳螂;餵飽後的雌螳螂直到雄螳螂離開也沒有進行攻擊。
吃掉雄螳螂有助於繁衍。
有研究表明,當雌螳螂在完成繁殖行為後吃掉雄性,雄性身體內的一些物質會被雌性吸收,進而產下更多的卵(比不吃掉雄性平均多出約25%)。
結語
在自然界,所有生物都是為了生存和繁衍。生物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就進化出了能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的策略或者能力。
雄螳螂對雌螳螂是否懷有愛意?這個問題本就不准確。愛意本身就夾雜了人類的情感。動物之間的繁殖行為更多的是源於天性。用更加粗獷一點的詞語就是“獸性”,只是遵循著本能生活。將人類的情感放到與我們不同的動物身上就不明智了,大家認覺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