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聰明反被聰明誤。
大意是說,很多自詡為聰明的人,往往反被自己的聰明所耽誤。
當然,這裡所講的“聰明”,指的是小聰明,如投機取巧,善於鑽營等,而不是大智慧。
進一步地說,正是這種小聰明,容易讓人身處困境,甚至會毀掉一個人。
或許正因為如此,蘇東坡才講“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而“但願愚且魯”,指的就是摒棄小聰明,否則,就很容易被小聰明所誤。
那麼,在現實生活當中,古人講“聰明反被聰明誤”,到底是指哪幾種人呢?
其實這句話大都是指以下三種人,即:
一、喜歡逞一時之強的人
我們知道,在現實生活當中,那些太過於逞強逞能的人,其實就是死要面子的一種表現。
為什麼?
因為一個人若是強行去做超過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言外之外,喜歡逞能或逞強的人,不但會傷害自己,而且也會成為他人的笑柄,甚至容易失信,繼而招人嫌棄。
反之,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會懂得不逞一時之強,更不會到處逞能,從而可以有效避免各種瑣事的干擾與影響,這其實亦是古人講“智者善屈尊,愚人強伸頭”的道理。
由此可見,那些喜歡逞一時之強的人,其實正是古人講“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具有代表性的類型之一。
二、習慣爭一時之理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所謂對錯,說到底,皆是人為的認知,並非一成不變。
甚至可以說,“對錯”其實只是針對在某一個階段之事而言,一旦超過這一範圍,“對”就有可能變成“錯”,反之,“錯”也有可能會變成對,一切不過是隨境所轉罷了,並沒有完全不變的“絕對值”。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習慣爭一時之理,其實就是缺乏智慧的一種表現。
而這樣的人,當然更容易被“聰明”所誤了。
三、凡事一定求勝的人
如上所說,世上之事,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而所謂“輸贏”亦不例外,更何況世上的事也並不是非輸即贏。
進一步地說,凡事一定求勝的人,往往都是一些活得不通透的人。
因為不通透,所以才習慣為“勝”而勝,從而失去自我,以至於“聰明反被聰明誤”。
更何況“求勝”本身就是一種“爭”,有“爭”就會有“敗”或者失去的可能——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所以,綜上所述的這些內容,其實正是古人講“聰明反被聰明誤”所指的三種人,希望你沒有!
文章來源: /c/user/token/MS4wLjABAAAAJfJET29gTI-Q5vPBK8N0Qy4vGNb0vyurMmT_LYyInqSJUpbzbt2aTk8UO5mPlth5/?source=tuwen_det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