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有一段時間了,這幾天有太多媽媽給老師打電話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甚至每天中午我都能看到一些媽媽出現在學校門口對著孩子噓寒問暖……
其實,媽媽如此疼愛孩子並不見得對孩子的成長、學習有幫助,反而令孩子養成了驕縱、不肯吃苦的性格。因此,媽媽在這3點上必須懶惰,孩子才能在學習上更勤奮!
1、懶於動手
大多數媽媽會幫助孩子穿衣服、檢查書包、打掃房間、甚至幫孩子做題……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卻全由媽媽代勞。如果你認為這些簡單無聊的事幫孩子做也沒什麼關係,反正又不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這樣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媽媽太過勤快,無意中養成了孩子好吃懶做、丟三落四、不懂感恩的性格,一旦媽媽某天生病或者心情差而暫時不幫孩子做,他非但不會關心你的身體,反而會來指責你懶惰!
所以,孩子自己的事都應該讓他自己動手,萬事開頭難,哪怕他一開始不熟練,只要媽媽願意耐心指導孩子,他總能學會的。
只有媽媽懶於動手,孩子的動手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養成遇到問題積極主動尋找方法解決的好習慣!同樣的,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並不需要媽媽代勞,只有這樣,孩子的學習能力才會不斷增強!

2、懶於嘮叨
很多人自從做了媽媽後,包括我自己也一樣,很容易陷入督促孩子學習、督促孩子睡覺、督促孩子別玩手機的「嘮叨」模式中停不下來了,「別玩了,去做作業!」、「都幾點了還不給我睡覺啊!」總歸是自己的孩子,我不念叨誰來提醒孩子呢?
久而久之,我都開始厭煩自己「話癆」一樣的生活,而孩子卻像有了「抗體」似的對我的話忍耐性越來越強,左耳進右耳出,自動過濾我的嘮叨!
我家大寶還算好的,可部分孩子已經開始和媽媽頂嘴,常常對媽媽的嘮叨表現出不耐煩、逃避甚至厭煩,動不動就威脅說:「你再念念叨叨,我就離家出走了!我看你念誰去!」
其實,很多事情,媽媽應該學會懶於嘮叨,只強調重要的事情,少說多觀察,並鼓勵孩子一定能做好。比如,打遊戲打了好久了,我會提醒大寶該做作業了,如果孩子不自覺最終無法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了,我會告訴他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鼓勵他下次一定可以完成!

3、懶於陪讀
有的媽媽習慣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坐在一旁指手畫腳,「這裡錯了,這麼簡單都寫錯!」甚至會埋怨孩子,「書上一模一樣的例題都有,還做錯,你怎麼這麼笨的?」最終媽媽情緒高漲,反而孩子情緒低落,心裡一肚子火氣!
如果媽媽一直這樣陪讀下去,長此以往,孩子會對做作業產生恐懼心理,害怕突如其來的指責或者習慣依賴媽媽的指導,產生一種離開媽媽就什麼都做不出來的感覺,無法養成獨立做作業與思考的好習慣。
作為媽媽,應該「懶於陪讀」,可以等孩子獨立完成作業後再幫孩子檢查一遍,如果孩子作業完成得好,媽媽也要適當表揚孩子,給予肯定;如果有錯誤也要及時指出,要求孩子改正。這樣做容易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幫助孩子查漏補缺,同時自己也比較省心省力!
所謂「懶惰」不是不管不顧,而是該懶惰的時候要學會懶惰,該放手的時候也要放手,把對孩子的操心和不放心先放心裡,去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使得孩子對自己的事負責而變得勤快,無論是生活中的事,還是學習上的事!
---------------------------------------------
懂得愛,其實說說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很多父母都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愛孩子,還是在溺愛孩子,所以,總是把過度的幫孩子,做孩子的替代品就成了常態。
其實,媽媽如此疼愛孩子並不見得對孩子的成長、學習有幫助,反而令孩子養成了驕縱、不肯吃苦的性格。因此,媽媽在這樣做,孩子才能養成好的習慣,才能在學習上更勤奮!

01,不會幫助孩子的媽媽
許多媽媽怕孩子上學遲到,總在孩子起床後幫著孩子穿衣服,穿鞋子。孩子放學回家,還要幫助孩子做作業,檢查卷子,還要陪著孩子寫作業……總之,可以包辦的事情一律包辦。
如果你認為只是在這些事上幫孩子也沒什麼關係,反正又不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這樣就大錯特錯了!
媽媽太過勤快,表面上是幫了孩子,讓孩子暫時解除了困難,但是,會在無意中養成了孩子好吃懶做、丟三落四、不懂感恩的性格,一旦孩子在某天暫時失去了幫助,孩子就失去了自主的功能,就會一無所事,有的時候,反而會來指責你懶惰!
所以, 孩子自己的事都應該讓他自己動手,哪怕他一開始不熟練,只要媽媽願意耐心指導孩子,他總能學會的。
只有媽媽懶於動手,孩子的動手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養成遇到問題積極主動尋找方法解決的好習慣!
同樣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並不需要媽媽代勞,只有這樣,孩子的能力才會不斷增強!同意,在學習上也是如此。
2,懶於嘮叨 ,不做碎嘴媽媽
很多人做了媽媽後,不知不覺得就變成愛叨叨,成了碎嘴媽媽。比如一會兒要對孩子說學習問題,一會兒又要嘮叨孩子的睡覺問題,或者允許孩子可以做完作業,有突然叨叨不能這樣,不能那樣……
很容易陷入督促孩子學習、督促孩子睡覺、督促孩子別玩手機的「嘮叨」模式中。
久而久之,孩子開始厭煩「話癆」一樣的生活,對媽媽的話忍耐性越來越強,左耳進右耳出,自動過濾媽媽的嘮叨!
有部分孩子開始和媽媽頂嘴,常常對媽媽的嘮叨表現出不耐煩、逃避甚至厭煩,動不動就威脅說:
「煩不煩啊,管這麼多,不怕我抱你一起跳樓啊?」
其實, 很多事情,媽媽應該學會只強調重要的事情,少說多觀察,並鼓勵孩子一定能做好。
因為,你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會有約束管控能力的。他會適而作。你只要提醒他一下,他會明白的。當然,不聽話的孩子是少數。

3,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 少陪伴的媽媽
有的媽媽習慣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坐在一旁指手畫腳:
「這裡錯了,這麼簡單都寫錯!」
甚至會埋怨孩子:
最終,媽媽情緒變得高漲,而孩子卻情緒低落,心一肚子火氣!
如果媽媽自認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那麼,媽媽就大錯特錯了。長此以往,孩子會對做作業產生恐懼心理,害怕突如其來的指責或者習慣依賴媽媽的指導,產生一種離開媽媽就什麼都做不出來的感覺,無法養成獨立做作業與思考的好習慣。
作為媽媽,應該讓孩子學會獨立的完成自己的作業。可以等孩子獨立完成作業後再幫孩子檢查一遍,如果孩子作業完成得好,媽媽也要適當表揚孩子,給予肯定;如果有錯誤也要及時指出,要求孩子改正。
這樣做容易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幫助孩子查漏補缺,同時自己也比較省心省力!
所謂讓孩子獨立去做自己的事情,不是不管不顧,而是該放手的時候也要放手。
把對孩子的操心和不放心先放心裡,去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使得孩子對自己的事負責而變得勤快,無論是生活中的事,還是學習上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