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一詞在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一直擁有不同的涵義,
直到明朝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遊記》(一般稱為《東遊記》),
才正式定型為鐵拐李、漢鍾離(或鍾離權)、呂洞賓、張果老、何仙姑、曹國舅、韓湘子及藍采和。
道教的八仙緣起於唐宋時期,當時民間已有「八仙圖」,
在元朝馬致遠的《岳陽樓》、范子安的《竹葉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雜劇中,
都有八仙的蹤跡,但是,成員經常變動。
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並沒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
在岳伯川《呂洞賓度鐵拐李岳》中,有張四郎卻沒有何仙姑。
明《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中的八仙,則以風僧壽、玄虛子取代張果老、何仙姑。
劉海(或作劉海蟾)雖然現在不列在八仙當中,但在許多地區仍位於八仙之列。
明《列仙全傳》用劉海頂替了張果老,
在江西某些地區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劉海代替漢鍾離的,而台灣亦有用劉海替代藍采和。
南宋末年的李簡易《玉溪子丹經指要》卷首載《混元仙派圖》列舉了內丹鍾、呂一系的傳承系譜,
雖不可盡信,卻不失為最早、最系統的內丹傳承史料。按該圖所列,
第一代鍾離權所傳有呂洞賓、王老真人、陳朴等,其中呂洞賓最為著名。
據史料,鍾、呂二人活動於唐末至北宋初,在五代末已頗有名。
第三代以呂洞賓所傳最多,計有曹國舅、陳七子、劉海蟾、景知常、姚道真、趙仙姑、麻衣道者、郭上灶、何昌一、老木仙翁、李鐵拐、施肩吾、張侍郎、徐神翁、劉高上、浪然子、沈東老、張和尚、王喆、浴室和尚、川張迪功、掛須、玉溪叟等。
其中,鍾離權、呂洞賓、曹國舅、李鐵拐這四位道教人物都是後世「八仙」原型。
而劉海蟾、張四郎(或作張侍郎)、徐神翁也曾一度在八仙的隊伍中出現過。
日本民間信仰也有類似的神明組合,稱為「七福神」,
七福神中除了惠比須為日本固有神明之外,其餘皆為外來神明。
大黑天、毘沙門天、弁財天傳自印度佛教,壽老人、福祿壽、布袋則傳自中國。
由於中日兩地文化影響,加上七福神搭寶船的形象與八仙過海類似,
也有學者認為七福神是由中國八仙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