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麗莎白王太后(1900-2002 ),102 歲——— 制定健康計劃
作為英國女王的母親,她在官方傳記《伊麗莎白女王的母親》中透露了長壽的秘密:
要想長壽,不要打事後如意算盤,要提前製定健康計劃,明白各個年齡階段,怎樣養護身體,
不要等晚年被疾病困擾時,才意識到“健康要趁早”的重要性。
高度的政治智慧,使伊麗莎白王太后清楚地知道,與“野心爆棚”的政客較量,身體特麼特麼重要!
她制定了長遠的的養生計劃,包括起居、飲食、運動、心理等,把健康計劃作為政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健康計劃”給了她巨大的回報,她憑著訓練有素的胴體,與那些五大三粗的政客周旋,
從來沒有輸過,在政治紅海中雋永而浩蕩。
她精力充沛,令希特勒折服,“希哥”之為:“歐洲最危險的女人、最有鬥志的女人!”
希特勒是個戰爭狂,為戰爭“激情燃燒”。
但他的激情,在王太后經過“健康計劃”萃煉出來的精氣神面前,明顯勢弱,猶如“小巫”見到了“大巫”。
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嘆日:“王太后是世界上許許多多人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王太后那水做的骨肉,竟然令喬治・布什這樣的“頂級男神”,也無限神往!
伊麗莎白王太后用成功告訴我們:從事政治工作,不能讓“健康計劃”缺失!
我們是群眾,不是政治家,但我們要賺錢,也不能讓“健康計劃”缺失!
把健康計劃作為自己財富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多給予身體一些正能量,
把保養身體、提高健康指標作為一項長期投資項目,既為財富注入動力,
對預防慢性病、實現健康長壽也格外重要!
健康計劃,會送給每個人一個強健的身體,一種充沛的人生,讓他/她在財富的紅海中雋永而浩蕩!
2 、喬治• 伯恩斯(1896-1996 ),100 歲——— 學會放下,丟掉壓力
美國著名喜劇演員喬治•伯恩斯在回憶錄《如何活到100歲》中分享了他的長壽方法:
學會放下,避免焦慮、壓力和緊張。此外,多做伸展運動,愛散步,也是他的養生之道。
伯恩斯說:“心就像一個籃子,裝的東西太多,就沒有空間,
再好的東西也裝不了,學會放下一些東西,才能裝下自己最需要的東西。”
“學會放下”,是慾望洪流中一道風景,有益於身心健康。
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原所長高方堃,曾語重心長告誡大家:
“盡量不要對一種得失反复糾結,要學會放下,轉移注意力,是養生的良方。”
“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其實,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拿起。放下,是為了更好地拿起;拿起,很可能是一次新的放下。
諸葛亮輕輕地收攏手掌,“拿起”了孟獲。
諸葛亮又輕輕地打開手掌,“放下”了孟獲。
經過7次的“放下”、“拿起”,孟獲最後把心都交給諸葛亮了。
“放下和拿起”是人生智慧,無論為人、處事,還是養生。
3 、格勞瑞亞• 斯圖爾特(1910-2010 ),100 歲——— 始終堅持夢想
作為一名美國女演員,格勞瑞亞青春時代並沒有迎來事業的巔峰。
1997年,87歲高齡的她華麗復出,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扮演老年“露絲”,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在回憶錄中她說:“我80歲高齡,仍堅持著偉大的夢想,這就是我樂觀生活的動力。”
有夢想,追求自己所喜愛的事,會讓大腦釋放出增強免疫力的化學物質,減少應激激素的分泌,有助於身心健康。
那個叫毛潤之的人,倡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崇尚體育鍛煉,鑄成了“野蠻的體魄”,深懷“文明的精神”。
他73歲,還能暢遊長江30華里,當驚世界殊!
因為他有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夢想。
身體是願望的載體,是夢想的方舟;而夢想,是身體的“乳汁”,是健康的“奶酪”。
4 、邵逸夫(1907-2014 ),106 歲——— 睡前擺腳,愛看喜劇
邵逸夫是香港具有傳奇色彩的電影製片人,一生共製作300多部功夫電影,被稱為中國有聲電影的開山鼻祖。
他保持長壽的一個方法就是:每晚睡前躺在床上,腳掌前後左右擺動64次,還要轉64圈,
而且他還很喜歡看以搞笑聞名的《憨豆先生》,多年來一直保持開朗的心境和樂觀的情緒。
一說養生,很多人都想到養生秘訣、養生絕招。
秘訣、絕招都是唬人的!想得到秘訣、絕招的人,都是想一勞永逸,
希望有個好法子,不用鍛煉,無須保健,不受養生約束,就能有個好身體。
世上沒有這樣的好法子,養生就像擺腳一樣簡單,關鍵在於執行。
轉腳腕雖然簡單,但執行好了,對身有體良好的保健作用,不是秘訣、絕招,卻有“特效”。
腳腕部有多條經絡循行,如足少陰腎經等,分佈著很多重要穴位,
如太谿穴等,轉腳腕有刺激疏通這些穴位經絡的作用,有著良好的保健養生效果,且不受場地限制。
人有一種思維,太簡單的方法,總覺得不靠譜,不去執行。
大道至簡,大法近人。擺腳,動作簡單,但它牽動了經絡。
擺腳,其實並不簡單。
擺腳真的不簡單,它需要日復一日地執行。
養生真的不簡單,它需要年復一年地堅持。
5 、摩斯奶奶(1860-1961) ,101 歲——— 忙碌起來,身忙心不忙
摩斯奶奶在80歲以前,一直默默無聞。她80歲以後,才開始畫畫,
到87歲,成為著名畫家,直到今日還能在美國各個博物館見到她的畫作。
她曾說,繪畫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讓自己忙碌起來,
而且要多與年輕人相處,這可以讓你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也會讓笑容常停駐在臉上。
很多人“人未老,心已老”,才剛過50歲、60歲,就感嘆:“年紀這麼大了,還能幹什麼!”
心態年輕,什麼年齡都能燃燒激情。
養生,更是什麼年齡都不遲。摩斯奶奶為了讓自己的晚年過得充實些,選擇了忙碌,在忙碌中調養身心。
摩斯奶奶把忙碌當作目的。她的目的很容易就達到了,她享受了忙碌。
身忙心不忙,一邊蒼山,一邊洱海,山海兼得。
人們常把忙碌當作途徑,希望通過忙碌達到目的。
目的通過這個途徑得不到滿足,心就亂了。身亂心又亂,蒼山不是蒼山,洱海不是洱海,山海皆無。
為什麼而忙比忙什麼、怎麼忙更意味深長。
給忙碌一個健康的目的!
6|7 、孿生姐妹波萊特及西蒙娜(1912- ),104 歲—— 多與他人接觸、交流
2016年2月30日,法國孿生姐妹波萊特及西蒙娜度過104歲生日。
兩人表示,她們的長壽之道很簡單,就是多與人交流,經常保持親近。
與他人接觸、交流、親近,可以滋潤心田。
老年康復醫學會心血管專業副主任委員張雅君主任說:
“孤獨會傷害心臟,與家人、朋友關係好的人心臟更健康,時常與朋友或家人聯繫,
經常在一起坐坐,這對心臟有很大的好處呢,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起十分積極作用。”
接觸、交流是養生之道,也是生活哲學。
哈代說:“呼喚者與被呼喚者,很少相互應答。”這是真實而又普遍的存在,不僅僅是指愛情。
我們太忙了,我們要加班,我們要應酬。面對他人的呼喚,時常愛理不理。
都太忙了,都要加班,都要應酬。我們熱情的呼喚,也經常遭遇“冷處理”。
熱心的呼喚,受到了冷落,真誠的交流,遇到了阻礙。
哲學家說:人生需要呼喚!
醫學專家說:交流有益健康。
詩人說: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
生活告訴我們:接受他人的呼喚,是美德;接納對方的交流,是善舉。
呼喚吧!交流吧!應答吧!接納吧!
8 、詹妮• 卡蒙特(1875-1997 ),122 歲——— 將運動貫穿一生
122歲的法國老婆婆詹妮是2000年前,有確鑿文件證明的、有史以來的長壽冠軍,她的長壽秘訣是堅持鍛煉,始終保持身體處於活躍狀態,86時喜歡上了擊劍,在近100歲時還每天騎車。
運動養生歷來為醫家所推崇,堅持運動不僅有益身體健康,還能鍛煉人的意志力和耐力。
運動養生,是件大好事。而做一天“好事”並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做“好事”。
堅持,難能可貴。將運動貫穿一生,難能可貴。
對於個人來說,堅持,是必備素質。對於企業來說,堅持,是持續發展!對於國家來說,堅持,是國民精神!
堅持,作用於養生,是健康。堅持,作用於事業,是成功。堅持,作用於人生,是陽光。
獲得健康身體,堅持必不可少。收穫精彩人生,堅持必不可少。詹妮•卡蒙特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9 、鮑勃• 霍普(1903-2003 ),100 歲——— 忘記年齡,每天散步
鮑勃•霍普,這位美國喜劇和電影演員在晚年用一個笑話概括了他保持年輕的秘密,那就是:要忘記自己的年齡,每天堅持散步。
一個人能夠忘記年齡,就能朝氣蓬勃地去幹事情。在年齡增長的過程中,要學會忘記年齡,不為年齡所累,用心去體會世間萬物,用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
忘記年齡,並不是一句笑話,而是養生之道。一個人如果在心裡總惦記著一個“老”字,那就太糟糕了。上了年紀的人經常感懷“時光催人老”,心裡總有那麼一種芥蒂,無法釋懷,“年齡糾結症”不利於健康。
忘記年齡,是一種“無齡感”的生活態度。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李娟主任說:“忘記年齡,才能與各個年齡段的人交往,才會積極生活,對人的身心健康起著積極的影響,不但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還能避免患上抑鬱症。”
忘記年齡不是隱藏年齡。比如,有人讓美容醫生用刀在臉上劃幾下,用激光在臉上掃幾圈,想把年齡隱藏起來,並收不到忘記年齡的養生效果。
隱藏年齡其實還是在為年齡而糾結,並沒有達到“無齡感”的境界。
忘記年齡,是由心到身,由內到外,符合中醫標本兼治的邏輯。
隱藏年齡,是由外到內,由表及里,不符合中醫治本的原則。
忘記年齡,是心裡變年輕,整體變年輕。
隱藏年齡,是臉上變年輕,局部變年輕。
忘記年齡是心智模式,隱藏年齡是機械模式。
忘記年齡是慢功,隱藏年齡是速成。
養生講究整體,養生沒有速成!還是學會忘記年齡,無須刻意隱藏年齡。
10 、艾伯特• 霍夫曼(1906-2008 ),102 歲——— 均衡營養
艾伯特•霍夫曼,這位發明了迷幻藥的瑞士化學家,晚年時仍在周遊世界和講學。
2006年,在一次討論會上,他透露自己的長壽方法:均衡營養。
很多老中醫倡導“蟻食”,指的就是像螞蟻一樣,一不挑食,二不多食,
即每樣食物都吃點,每樣又不多吃,達到營養均衡的健康狀態。
均衡營養是健康的前提,是治未病、預防疾病的重要方法。
長期吃自己喜歡的的食物,可能滿足了心臟的營養需求,不能滿足脾的營養需求;
可能滿足了肺的營養需求,不能滿足腎的營養需求;
可能滿足了胃腸的營養需求,不能滿足肝膽的營養需求……久而久之,健康就會會出現問題。
只吃自己喜歡的吃的東西,原來是健康的“危險因子”。
但說到均衡營養,就令很多人頭痛。他們山珍海味貫了,大魚大肉貫了,要他們均衡營養,等於是滅他們的口福。
打敗一個人的口慾,比打死一隻老虎還難!這又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放下和拿起”的命題上來了。
要不要均衡營養,要不要放下口慾,各自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