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翻攝自網路)
歲月流逝,光陰一去不復返,
漫漫的人生長河,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珍惜時間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理想,
對於理想的追求我們都要付諸於行動,
空談理想的人是不會成功的。
趕緊接下去看看吧...
(贊助商連結...)
冒險是他的天性...
早年艱苦的生活,磨練了李嘉誠的意志,
也迫使他在很多時候冒險做出抉擇。
雖然時刻注意防範風險,
但並不意味著李嘉誠不敢冒風險。
比如在創業階段,
香港發生銀行擠兌風潮後,
英資銀行一下子吞掉了“廖創興”、
“恒生”等華資銀行的一半股份,
在銀根吃緊的時候經營房地產業,
自然困難重重。
1967 年的香港“五月風暴”觸發了移民潮,
香港房地產市場立刻一落千丈。
隨後的三年內,
香港大量工廠停產、地產公司關門。
但李嘉誠憑著對香港地產的判斷,奮力支撐,
他一方面儘量減少利息支出,不過分擴張,
又在低潮中不斷收購別人拋棄的地皮、物業。
在香港經濟的蕭條時期,
李嘉誠渡過了 1965-1967 年的難關,
並完成了大幅置地的長遠計劃。
1968 年,香港經濟迅速復甦,
工商業大規模興起,大樓需求量持續增加,
李嘉誠的地產業務獲得了豐厚回報。

(圖片翻攝自網路)
李嘉誠在殘酷的商場中敢於冒險的個性
與其成長經歷有密切關係...
李嘉誠 12 歲的時候,隨同父親逃難到香港,
15 歲的時候父親去世,
年幼的李嘉誠就開始承擔起了照顧兄妹、
以孱弱的肩膀謀生的重任。
他在香港從事最艱苦的工作,
但總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這種艱苦的生活,磨練了李嘉誠的意志,
也迫使他在很多時候冒險做出抉擇,
這奠定了他在日後勇於冒險,敢於冒險的個性。
這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李嘉誠。
事實上,經營企業後期,
大量進行企業的購併
已成為李嘉誠產業擴張的主要形式,
透過大規模的購併,
李嘉誠的產業逐漸擴展到了房地產、電信、
港口貨運、電力及零售服務等多個領域,
業務範圍遍及全球。
總結自己一生成功的經驗,
李嘉誠曾感慨地說:
“因為香港生意人比比皆是,
如果眼光不放得遠一點,肯定不會有大前程。”
(贊助商連結...)
做生意不是買古董
他從來不對某一項業務情有獨鍾,
在他的眼中只有贏利的業務,而沒有永遠的業務。
李嘉誠從來不對某一項業務情有獨鍾。
在他看來,生意就是生意,
只是用來賺錢的,
該出手的時候就要出手。
1990 年 8 月的一天,香港的天空烏雲密佈,
颱風抽打著李嘉誠新建摩天大樓的窗戶。
此時,遠在倫敦的一家酒店客房裡,
和記黃埔的董事總經理霍建甯身前攤著一紮文稿,
他全神貫注地思考著上面的數字:450億美元。
這巨額資金是包括和記黃埔在內
6 家國際財團用來競投德國第三代移動電話(3G)6份營業執照的。
不一會兒,霍建寧的手機響了,
打來電話的是李嘉誠。
他給霍建寧的答案是:撤退。
霍建寧於是退出了德國的拍賣,
並且將和記黃埔在德國電信執照中
所持有的股份賣給了兩個合作夥伴:
荷蘭KPN NV公司以及日本NTT DoCoMo公司。
事實證明李嘉誠透過冷靜的分析,
已預測到第三代通訊的 3G 業務
有可能會遭受到泡沫經濟毀滅性打擊,
因而果斷決定退出目前市場前景尚不明朗的 3G 業務。
李嘉誠後來解釋:
“我個人對全球電信業務很有興趣,
而且時刻都在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我同樣堅信,
無線數據傳輸將成為推動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之一。
然而,我們絕不能為了獲得每一個 3G 營業執照而無限制地競標。
例如,在德國的執照成本過於高昂,
超過了我們的預算,我們別無選擇,只有退出。
知道何時應該退出,這點非常重要,
在管理任何一項業務時都必須牢記這一點。”
此後,當他察覺到國際成熟國家的電信市場已達頂峰的時候,
就果斷出售了在歐洲和美國的大部分資產:
1999 年 6 月,和記黃埔將其在美國無線業務
運營商聲流公司中 23% 的股權售給德國電信,
獲得淨利潤 90 億美元;
1999 年底,和記黃埔售出在英國無線業務
運營公司Orange中 49% 的股權,
獲得淨利潤 220 億美元。
“不要與業務談戀愛,
也就是不要沉迷於任何一項業務。”李嘉誠說。
這是一種有著豐富的商業經歷之後
超然於商業活動之外的心靈感悟。
對於一個真正的商業領袖來說,
在他的眼中,應該是只有贏利的業務;
而沒有永遠的業務。
任何一項業務,
當它走過自己的成熟階段之後,
必將走向衰落,
如果不進行自我調整,
還抱著不放,
必將隨著該項業務的衰落而走向失敗。
李嘉誠還曾在多個場合表示過:
“不可持買古董的心理。”
古董孤品,存世的僅此一件,不買就沒有了;
而做生意,不論購公司、購土地都有很多選擇,
不必有此心態。

(圖片翻攝自網路)
IT 時代的新資本家
李嘉誠的辦公室不大,但卻堆滿了各種書籍。
這個小學文化的商界鉅子,
在工作之餘貪婪地汲取各種知識。
如今,李嘉誠依然精神矍鑠,
每天要到辦公室裡工作。
據李嘉誠身邊的工作人員稱,
他對自己業務的每一項細節都非常熟悉,
這和他幾十年養成的良好生活工作習慣密切相關。
李嘉誠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看半小時的新書,
瞭解前沿思想理論和科學技術,
據他自己稱,除了小說,
文、史、哲、科技、經濟方面的書他都讀,
這其實是他幾十年保持下來的一個習慣。
李嘉誠回憶過去時說:
“年輕時我表面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
為什麼驕傲?
因為當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在求學問,
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我自己的學問日漸增長,
可以說是自己一生中最為重要的。
現在僅有的一點學問,都是在父親去世後,
幾年相對清閒的時間內得來的。
因為當時公司的事情比較少。
其他同事都愛聚在一起打麻將,
而我則是捧著一本《辭海》、
一本老師用的課本自修起來,
書看完了賣掉再買新書。”
他認為:“科技世界深如海,正如曾國藩所說的,
必須有智、有識,當你懂得一門技藝,
並引以為榮,便愈知道深如海,
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
我只知道別人走快我們幾十年,
我們現在才起步追,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贊助商連結...)
旺盛的學習慾望,
使李嘉誠對其商業帝國的構架有了更多設想,
開始想新興產業擴張版圖。
從 1999 年起,李嘉誠對全球電信業、IT業、
生物製藥等新興產業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李嘉誠陸續投資了和記電訊國際有限公司、
和記港陸有限公司、TOM集團有限公司。
旗下又多了兩家在創業板上市的長江生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及TOM在線有限公司。
李嘉誠的高新板塊還在繼續擴張中。
這位在傳統產業中拼搏了 70 多年的商業領袖,
正在轉身為IT時代的新資本家。
營銷大師菲利普科勒論“銷售”:
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是休閒。
法拉利賣的不是跑車,
賣的是一種近似瘋狂的駕駛快感和高貴。
勞力士賣的不是錶,是奢侈的感覺和自信。
希爾頓賣的不是酒店,是舒適與安心。
麥肯錫賣的不是數據,是權威與專業。
你知道自己公司在賣什麼嗎?

(圖片翻攝自網路)
性格決定命運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
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這句話就是說:
一個人成年以後在性格上的種種不足,
大多可以在童年找到原因。
他的童年經歷,
已經為他長大以後的心理發展埋下了一顆種子,
決定了他的走向。
李嘉誠:商業不敗的法則
1、要想在商業上取得成功,首先要會做人。
世界上每個人都精明,
要令大家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才是最重要的;
2、沒有什麼人騙過我,
因為我從來不占別人的便宜;
3、要做好生意,
最重要的不是積累金錢,
而是積累人心;
做生意想成功,要敢於冒險並行動!
如果什麼都不敢做,
那就什麼都不會得到...
(文章來源)
歡迎"分享"給家人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