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樣說,為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一份工作。 好不容易熬過漫長的孕期盼到孩子平安降生,隨之而來的是手忙腳亂到心力交瘁的0-1歲。 在1周歲前,寶寶像是變著法兒來折磨親爹親娘似的,吐奶、鬧夜、黑白顛倒、長濕疹、腹瀉、紅屁屁、說來就來的大小便…… 在那段難熬的日子裡,你一定也曾哭過、吼過、後悔過,但絕不曾想過放棄,不是嗎? 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從蹣跚學步到咿呀學語,再到開始有了自己的小脾氣和主見,爸爸媽媽們也逐漸意識到:原來「搞定」一個娃遠比預想的難! 好好反思一下,在孩子3歲之前,下面這些事情你都做對了嗎? 01、寶寶6個月前盡量做到純母乳喂養。 02、從寶寶出生起就有意識培養孩子獨自睡小床的習慣。 03、寶寶出生後建議每天都讓他趴一會兒,只要不是剛吃完奶後就可以讓寶寶趴著,但不建議3個月內的寶寶趴睡。 經常趴一趴對寶寶腰背部肌肉是很好的鍛煉,而且能促進協調能力的發展,為以後翻身、坐、站立、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礎。 04、多數嬰兒在三四個月大時就出現吮吸手指的現象,只要不是特別頻繁,都不建議刻意人為乾預或矯正,但可以誘導寶寶使用安撫奶嘴。 05、不給孩子頻繁把屎把尿,建議使用紙尿褲或尿布並做到及時更換。 06、除了月子裡的寶寶需要叫醒餵奶,滿月後都不建議刻意叫醒熟睡中的寶寶喝奶。 07、小於4-6個月的寶寶出現不明原因且難以安撫的哭泣,而且哭泣的時間一般是傍晚時分,需要考慮腸絞痛的可能。媽媽們應該嘗試各種安撫手段撫慰寶寶,不用擔心你的積極響應會寵壞了寶寶。 08、不過早鍛煉孩子坐立、站立和行走,但可以鼓勵孩子學會翻身、爬行; 09、經常帶寶寶出門接觸大自然和陌生人,不要長時間把孩子關在家裡。 10、從寶寶四五個月大開始,家長就可以有意識鍛煉孩子抓握東西的能力,比如自己抓握奶瓶喝奶、自己抓東西吃。 11、從寶寶5個月大時開始,家長就可以開始提前訓練寶寶使用杯子喝水了,爭取1歲前(最遲不超過1歲半)戒掉奶瓶,改為用吸管杯喝所有液體。 12、寶寶能夠坐得很穩當之後,就意味著可以坐在餐椅上吃飯了,越早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家長以後才會越輕鬆。 13、鼓勵寶寶自己吃飯,哪怕剛開始時他總是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這都不能成為家長一直堅持餵飯的理由。 14、不要給孩子使用學步車或跳跳椅,研究表明:過度使用學步車或跳跳椅,可能會引起暫時的發育遲緩,以後學會坐、爬和走路的時間都要晚於較少使用的孩子。 15、從寶寶萌出第一顆牙齒開始,就需要每天給寶寶刷牙了,每次喝奶或進食後也最好及時喝口水漱口。 16、何時斷夜奶並沒有固定的時間,實際上每一個寶寶的情況都不一樣。 家長們只需做到盡量誘導寶寶夜間睡整覺(連續睡5個小時以上即為整覺),有意拉開兩頓夜奶的間隔時間,順其自然逐漸停止餵夜奶。 17、如果決定要徹底斷奶(母乳),建議在1-2週內逐步完成。先從用一頓配方奶替代1次母乳開始,根據寶寶的接受情況逐漸增加替代次數,直至徹底斷奶。 不建議採取乳抹刺激物或媽媽消失幾天這樣極端的斷奶方式。 18、多提供機會鼓勵寶寶爬行,不要讓寶寶整天躺著或待在嬰兒床、安全座椅裡,最好保證寶寶每天有大量的時間趴在地上。 鼓勵嬰兒趴著、爬行,是大運動正常發育的基礎。 19、寶寶通常在七八個月大開始就會出現分離焦慮的跡象,一般到18個月時達到最高峰。 家長應該認真對待寶寶的分離焦慮,不建議採取偷偷離開的方式,而應該在每次分離前的10-15分鐘提前告訴他。 家長還可以從短暫的分離開始幫助寶寶適應,與寶寶達成「離開」的常規儀式,這會讓寶寶更容易接受。 20、寶寶在6-9個月左右時,有可能會出現撞頭、搖頭和扭頭這些奇怪的習慣動作,這種習慣可能會持續幾周到幾個月,甚至一年或更長時間。不過不用過於擔心也無須太多干涉,大多數寶寶會在3歲左右改掉這個習慣。 21、從大概10個月左右開始,有些寶寶可能會出現睡覺磨牙的現象。這並不是缺少某種營養素造成的,而更可能是寶寶釋放某種壓力的一種方式。家長應該多盡可能減少寶寶生活中的壓力,比如白天的身體活動或者睡前的安撫等等。 22、寶寶1歲左右或者更早時候,媽媽就可以為他準備一個小馬桶了,當發現寶寶有便意的時候,可以讓他坐在兒童馬桶上解決。 如果寶寶不願意接受,也不用擔心,可以過一段時間再慢慢嘗試。真正的如廁訓練建議從1歲半或2歲左右開始。 23、不少寶寶都曾有過喜歡咬人的階段,其實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因此形成愛咬人的壞習慣。剛開始咬人時寶寶只是試試自己的咀嚼能力,這是一種遊戲更是一種實驗。 家長不需要因此大驚小怪或者大叫「疼」,這反而會激起寶寶更強烈的挑戰慾望。最正確的做法是讓愛咬人的寶寶快速安靜下來,並堅定地告訴他「不可以」,然後用其它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 24、寶寶通常在3歲左右才會開始有分享的意識,在這之前都不建議強迫寶寶與他人分享,更不能批評不願分享的孩子是「小氣鬼」。 家長只需抓住每一次機會教寶寶學會分享,通過這樣的方式慢慢強化你希望傳遞的價值觀就可以了。 25、正確面對寶寶出現的挑食行為,做到下面幾點即可。 ①不要把自己對食物的喜好強加給寶寶; ②花心思做出好看又美味的食物; ③限制果汁、零食、飲料的攝入量; ④讓寶寶參與食物的製作; ⑤不強迫寶寶吃,但也同時不要放棄努力,比如寶寶今天不吃肉不代表明天也不吃,家長只需做到讓寶寶在餐桌上經常能吃到這些食物就可以了。 26、多用語言和寶寶溝通交流,同時鼓勵寶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寶寶做出想要拿桌上杯子的動作,家長盡量不要馬上滿足他,而是反復問他「你要什麼」「你是要杯子嗎」,刺激和引導孩子用語言來表達。 27、寶寶在開始能聽懂大人的意思而且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之後,家長要學會在生活中設置各種限製或規則,比如要求1歲的寶寶自己拿著吸管杯喝奶等。 限制必須是合理的,限制太多或者限制不合理都會對寶寶產生負面影響。 28、盡量不要讓2周歲內的寶寶看電視或使用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 29、不要頻繁地對孩子說「不」。太多的「不准」「不可以」「不對」會讓寶寶感到煩悶,甚至會更加叛逆或無視家長的權威。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子嘗試甚至犯錯,比如孩子想要抓盛滿熱水的杯子,除了先告訴孩子這其中的危險之外,你還可以讓孩子輕輕觸碰感受一下,知道「燙」的滋味並不好受之後,孩子下次自然就不會再去輕易嘗試了。 30、不要強迫孩子吃飯,更不要追著餵飯。孩子如果拒絕吃飯,通常代表他此刻並沒有多餓,所以家長也不用太擔心,更不要在飯後追餵零食。 經常強迫吃飯只會讓孩子對吃飯徹底失去興趣,甚至認為這是一種任務或負擔,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這樣的心理壓力。 俏媽說: 常言道:3歲看大,7歲看老。意思是說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從他3歲左右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預見他長大後的性格、心理的雛形。 換一句話,一個孩子3歲之前的生長發育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變化。 雖然個人並不完全認同這一觀點,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養育孩子,既要養又要育。 3歲之前是一個人的心智、性格、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光「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是遠遠不夠的,爸爸媽媽們還必須多嘗試去了解下寶寶們的心理特點和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