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孩子不聽話,真令人頭疼!”“我家孩子什麼事情都不願跟我說,該怎麼交流?”……
父母最常碰到的就是這些問題,試試吧,去做孩子的朋友,這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你不要對自己強調:他是我的孩子。
而是要不斷地告訴自己:他是我的朋友,我要尊重他。
有一天,在路上遇見一個老同學,他身邊帶著女兒。我蹲下來,問她:“寶貝,你幾歲了啊?”
“4歲。”女孩很乖巧地回答了我。
“那你知道,你爸爸多大了嗎?”我指了指老同學。
“4歲。
”女孩回答道。
我不禁納悶又問:“那你媽媽呢?”
“4歲。”
我開玩笑地說:“寶貝,你弄錯了吧?你們全家怎麼都一樣大啊?”
“沒錯啊,爸爸說自從我出生之後,他才開始當爸爸,媽媽也才開始當媽媽。所以我們一樣大。”
小女孩煞有介事地解釋道。
“爸爸,你說我說的對吧?”女孩問爸爸。
“對,對極了。”老同學一把抱起了女兒。
和這對父女分開後,我還沉浸在那種簡單卻讓人感動的父女情的感動中。
回家之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這個經歷告訴了桐桐,講完後,
我還認真地對桐桐說:
“我和媽媽都很感謝你給我們做父母的機會,我們做父母的年齡和你是一樣的。”
和孩子一樣大,你就會不自覺地把孩子當成你的朋友。
你會說:“和孩子做朋友?他總是闖禍,每次都氣得我不輕,讓我怎麼和他做朋友?”
其實不然。和孩子做朋友,正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的好途徑。
現在,我儘量多陪桐桐,並且和桐桐相處得很融洽,多半是源於我的成長經歷:
小時候,我是個讓大人頭疼的孩子,是我們那片的“孩子王”,
經常帶一群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淘氣。
那時候的頑皮已經成為現在我和媽媽之間的美好回憶了。
如果你現在問我:“你最喜歡媽媽哪點?”
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我喜歡媽媽把我看做她的朋友,什麼話都和我說,
我有什麼話也都可以對她說,就算做錯事,我也樂意告訴媽媽。”
有一次,我和夥伴們在街上踢足球的時候,不小心將球踢進了鄰居家的菜園子。
因為用的勁兒太大了,球進入菜園子之後,把人家的黃瓜架給砸壞了。
當時我就意識到自己犯錯誤了,鄰居的脾氣可是不得了。
我馬上跑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並希望媽媽可以出面給鄰居道歉。
其實,對於那天發生的事情,我還是覺得很對不起母親的。
一向愛面子的媽媽去向脾氣暴躁的鄰居道歉,鄰居說了很多難聽的話。
但是媽媽一直在那裡聽著,微笑地道歉。
最後,媽媽給了鄰居一些錢,作為補償。
媽媽回家後,我本來覺得接下來會有暴風驟雨,
可是媽媽只是平靜地說:“知道你愛踢球,以後踢球時注意些。別再搞破壞了。”
從媽媽眼裡,我看到的全是朋友似的關切,沒有絲毫的批評之意。
我和媽媽的關係變得很親近,從此我再也沒有因為這樣的事情讓媽媽為我操心了。
很多時候,孩子有什麼心裡話,
寧可對自己的朋友說,或是將自己的心事寫在日記中,也不肯對父母說。
我想說:
“如果你是孩子的朋友,那該多好,孩子就不需要走出家門,尋找自己的說話人。
你也會及時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教育效果便會事半功倍。”
一次,大姐來我家玩兒,她說:
“上了高中的芳芳回家後,很不喜歡和我說話,問她為什麼,她說沒話說。
但是一回到自己屋子,就拿起電話,和同學聊得熱火朝天。”
芳芳不說,大姐也不好意思問。
所以和芳芳之間就保持著這種不尷不尬的境況,讓她很不舒服。
我知道芳芳很喜歡女歌手張韶涵,買了很多她的專輯。
我試著說服大姐去多瞭解一下張韶涵,找到和芳芳在一起的共同語言。
大姐那樣做了。
後來,聽姐姐說,芳芳把她當成了好朋友,甚至會將班上男孩子給她寫紙條的事情都告訴她。
能將這種事情告訴大姐,大姐自然開心,感到女兒很信任自己。
她適時引導芳芳,讓芳芳將注意力放在學習上。
母女倆無話不談,讓身邊的人很羨慕。
和孩子做朋友,既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
你不要對自己強調:他是我的孩子。
而是要不斷地告訴自己:他是我的朋友,我要尊重他。
試試吧,去做孩子的朋友,這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父母與孩子之間,多因彼此不瞭解發生誤會,
多為溝通少產生矛盾,多是沒有平等交流而傷了兩代人的關係……
如果父母學會了與孩子做朋友,這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蘇聯教育家 伊安·凱洛夫
建議父母的方法學會與孩子做朋友,對許多父母來說,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教育專家提示如下幾點:
方法一:放下高高在上的心理為了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應該丟棄高高在上的心理,
與孩子像朋友似的交流,而不是命令、指揮孩子。
尤其是對於天性膽小的孩子,父母更須加倍嗬護。
但要把握分寸,不能對孩子過於放任,導致以後難以管教。
方法二:引導孩子而不是強迫孩子孩子不管性格有多麼倔強,身上有多少缺點,
只要父母對孩子不採用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就可減少孩子對父母的反感和抵觸情緒。
如果父母用對待朋友一樣的溫和方式,對孩子循循善誘,一步步地進行引導,
孩子也能體會明白父母的好意,樂於接受父母的教導,從而變得越來越優秀。
方法三:融入孩子的活動中去父母要與孩子做朋友,就應該放下架子,參與到孩子的活動當中,
這是創造與孩子交流機會的最好方式,也是讓孩子接受自己教育的最好通道。
因為父母融入到孩子的活動之中,孩子就會容易把父母看作自己的朋友,
這樣孩子與父母就會產生共鳴,父母的教育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