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是我們不幸福,而是我們老覺得不幸福。我們覺得自己不幸福的理由,是老感覺別人太幸福。我們有一個習慣性的思維,就是總愛拿自己跟別人比。
我們一生的時間,大半是用來羨慕別人,而非內省自己。這是有根的。
過去我們活在大家都一樣的年代,儘管很窮,但我們很安心,因為大家都窮。
現在時代不一樣的,
少數人富了起來,這種富打破了我們內心的平衡,也打破了我們對幸福的理解。
我們很少去關注真正的幸福應該是什麼,而總是將幸福當成我們如何超過別人,
如何活得比別人好,尤其比身邊人活得好。
一旦發現我們努力了半天,步子還跟不上別人,比別人超越,別人活得比我們處在,
我們內心的失衡就顯顯的了,於是就將這歸結於不幸福。
其實你想過沒有,別人過的是別人的日子,跟我們有毛關係?
但我們就是走不出這個怪圈,目光始終盯在他人身上而非自己,這是很要命的。
2:在生活中,我們一生要做的是運動員,而不是裁判。不要老是對別人說三道四,把談論別人的時間拿一半用來評點自己,我們的成就會比今天多很多。
我們已經習慣了一種思維,總覺得自己有發言權,面對這個世界,總是表現出一副我有話說的架勢。
我們也說個不停,從小學到大學,從青年到中年,仔細想想,我們幾乎把一半時間用在評判他人身上了。
我們看著這個不順眼,那個不對勁。
我們像個裁判,人人都在對他人的生活說三道四,但我們很難將自己當成運動員。
而生活的本質是,你是運動員,你永遠做不了裁判,就算你想做且做了,你的裁判也不起任何作用。
跨界點評是件很危險的事。
自己不從事的行業,我們真沒有發言權。
就算自己從事的行業,我們也只有檢點自己的義務而沒有評判他人的權利。
不過評判他人又是人性繞不過去的一個坑,不跳還真不行。
最好的辦法是,把評判他人跟修正自己結合在一起,
至少我們認為別人做錯的事我們不去做,別人做的不好的地方,我們自己也改進。
3:個性化才是生活的本真,才是世界豐富多彩的可能。不要把自己認為對的強加於他人,不要強行給別人推薦你的生活方式。
這個世界所以精彩,就在於大家不在同的平台不同的圈子。
圈子注定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圈子的質量就是你生活的質量。
但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我們總想把別人拉進自己的圈子。
於是朋友圈裡,四處是兜售人生哲學的,四處是推銷面膜或衣服的。為什麼?
因為我們穿了好我們用了好我們聽了好,我們以為自己叫好的東西,就該讓別人也來叫好。
我們喜歡登山,就恨不得所有的朋友都去登山。
我們吃了一頓火鍋不錯,馬上叫囂著讓所有朋友去吃這個火鍋。
人類本質上是求異的,個性化才是我們要保持或追逐的生活品質,但往往事實是,
我們一面追求個性化一面又要求同一,要求大家的步子跟上我們的節奏。
經常見有人向朋友推荐一本書或一款面膜,朋友不接受,結果把他氣個半死。
這種強加於他人的意志其實是權力欲的一個表現,我們總希望別人聽我們的,
而從不去想,適合你的並非適合整個世界,你喜歡吃甜但別人獨獨愛辣。
你只是選擇了適合你的方式,這種方式不是能萬能的。
就算萬能,也要看他人能不能接受願不願接受。
所以正確的人生我想應該是,我吃了一頓好的,在回味中把這種享受寫下來,
不強迫他人接受,但求能贏得別人的尊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