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勇敢的、富有力量的人,能無所畏懼地面對外界的困難。
當孩子膽小、退縮,父母會擔心,這孩子太沒個男子漢樣兒了,以後怎麼有出息?
當孩子跟小伙伴一起玩,挨了打也不還手,父母會擔心,這孩子以後總被欺負怎麼辦,將來如何在社會立足?
當孩子遇事哭泣,顯得無助,父母會擔心,這孩子這麼脆弱不是辦法呀,怎麼才能讓他變得勇敢點兒呢?
這些憂慮的父母忘記了一個事實:孩子總會有無力、脆弱的時候。越小的孩子越顯得柔弱。
這是人類的一種獨有的進化現象。正是柔弱且漫長的童年期,有了父母的細心照料和耐心等待,有了更加複雜微妙的親密互動和交流,人類在長大成熟的那一日,才能從其他物種中脫穎而出,才會比其他動物更顯得有智慧、有力量。
當然,我也理解父母們對孩子的擔心。我們對孩子的擔心各種各樣,五花八門,隨孩子的不同特點和行為表現而不同。
擔心是自然的。正常的。但是,這些擔心過了度,實質上就會有毒。
記得我的一位朋友這樣無奈地感慨:
我媽最常在電話裡跟我說的是,我不在,你們能吃上飯嗎?媽媽的這個擔心,造成了一個什麼結果呢?很長時間,我進廚房就發怵。我覺得做飯真的很難,很難。我媽成功了對不對?
媽媽哪裡成功了?媽媽的成功在於,她完成了對女兒的控制。儘管女兒已經長大,成家,但只要女兒一直是弱的,讓人擔心的,那麼媽媽就一直是被需要的。
從這一點說,所有父母在頻繁擔心孩子的時候,都需要想一想,我的擔心真的是孩子的需要,還是我的需要?
除此之外,在日常教養中,父母們還可以參考下文的方法,去更從容地陪伴孩子長大。
無論你選擇哪種方法,請一直記得下面這段話: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隻雞蛋,他們的確是脆弱的,需要保護的。然而,作為雞媽媽,你能做的,不是去敲打蛋殼,企圖它能記住你的叮嚀;或者乾脆幫那枚雞蛋去鑿開他的殼,好助他一臂之力來到這世上。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在蛋殼旁邊,給他保護和溫度,然後耐心等待他自己逐漸獲得力量,最後再依靠自己的力量,破殼而出的那一日。
方法一:接納孩子的無力和弱小
讓孩子變得勇敢、有力量,首要條件恰是父母能接納孩子的“無力和脆弱”。當無論自己是否表現得好,父母都一樣愛時,孩子就能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父母愛的是現實中而不是他們心中期待的自己。他自然會獲得更多做事或與人交往的勇氣、信心和力量。
孩子的脆弱、怯懦,有時也是階段性的,是他們認知在發展,但發展又不成熟的時候,會有的獨特表現。例如孩子們都會有一個階段怕黑,睡覺不讓關燈。父母完全沒必要因為這種階段性的“膽小怯懦”,就過度擔憂孩子的未來,甚至為孩子貼上“膽小鬼”“沒出息”的標籤。耐心陪伴孩子,或者藉助繪本幫孩子緩解焦慮、拓展認知即可。
父母總用“膽小”“懦弱”給孩子貼標籤,容易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心理暗示。證嚴法師曾說:“如果父母常常擔心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擔心意味著不信任,有多少不信任就意味著有多少控制,而父母的控制是在減少孩子的選擇,削弱孩子的力量,自然會讓孩子變得膽怯,缺乏勇氣。
有時候,父母太希望孩子變勇敢、變強大了,會藉培養孩子勇敢和獨立性之名,要求嬰兒不哭才抱;批評孩子認生;指責孩子在衝突時不知道還手……然而,我們越是逼孩子,越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否定,繼而心生恐懼,也就越發的膽怯、無力。
孩子只有先和父母建立穩固的依戀關係,才會在暫時離開父母時,不感到焦慮;只有內心充滿安全感,對自己、他人和世界有基本的信任和充分的信心時,孩子才可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環境或構建一份新的關係。
方法二:避免以下兩種教養方式
擔心還會導致不恰當的教養方式。
比如父母出於擔心,而對孩子的教養過於用力。要么是要求更多,要么是替代更多。前者會使得父母過於嚴厲,後者會使得家長對孩子過於嬌慣。
嚴厲的教養方式會導致什麼後果呢?如果父母苛責孩子完美,對孩子的失敗、錯誤缺乏包容,會導致孩子因為懼怕做不好而習慣退縮,不願意去冒險。
而父母溺愛、嬌慣,凡事替代包辦,則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導致他自理能力差,對自己沒信心。與人交往時,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規則意識,不懂謙讓和妥協,最終被孤立。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勇敢、自信、有力量,就要鼓勵孩子多嘗試,包容孩子的失敗和錯誤,放手讓孩子自己多做,積累成功的體驗。當孩子確信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哪怕做不好,也不會被爸爸媽媽責備,自然會表現得更有勇氣和信心。
方法三:幫助孩子熟悉環境,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有時候,孩子表現出的膽小怯懦和無力感,只是因為對環境和新事物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如果父母能夠能提供給他信息和解釋,他就能打消疑慮,戰勝恐懼。
比如當他們第一天到幼兒園,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陌生,這種陌生感會讓他們感到自己難以應付。可是,如果父母在這之前,能帶著孩子到幼兒園走一走,就像一個預演一樣,他們就會感覺好很多,對新環境的畏懼感也會少很多。
此外,當孩子不慎受傷時,父母不要大驚小怪。只需要一方面及時處理傷口,一方面平靜地安撫孩子,讓孩子不要緊張,鼓勵孩子做勇敢者。父母的態度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孩子也會在父母的影響下變得強大起來。
同時,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和孩子分析為什麼會受傷的?怎樣避免受傷,教孩子判斷危險程度,學會保護自己。一定不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不讓孩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方法四:鼓勵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
孩子在參加體育運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不可預知的困難。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就是提升孩子勇氣、變得更有力量的過程。
孩子每面對一個自己從未嘗試過的新的活動時,往往要克服自己的恐懼感才能完成,而一旦完成,他就會體驗到一種成就感。以走平衡木為例,許多從未走過的孩子一開始都不敢上去,就算勉強上去了,也是心慌、緊張、搖搖晃晃。孩子為了取得成功,必須克服害怕的心理,勇敢地走過去。
心理研究早已表明:這類直接而強烈的成功體驗,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鼓舞和激勵作用,會極大地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可能很多家長都聽說過美國的“童子軍”。每年暑假,“童子軍”都會舉辦夏令營活動,活動地點多在森林、湖泊、山區、海濱或著名風景區,其中以體育夏令營參加的人最多。
活動包括長途行軍、登山、游泳、田徑,以及球類、棋類訓練,既讓孩子玩得痛快,又提高了技能,鍛煉了意志品質。
在內容豐富多彩的探險、登高、涉水、野營等富有探索性和挑戰性的活動中,孩子們在鍛煉了身體的同時,學會了勇敢地面對困境,共同解決了遇到的種種難題。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去爬山、遠足,和孩子一起鍛煉身體。培養孩子熱愛一到兩項體育運動,並能夠長期堅持下去。
--------------------------------------------------------------------------------------------
1.父母對孩子不可粗暴行事,以免使孩子常常恐懼不安,害怕與人交往。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從小熱愛集體,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動,培養開朗的性格。對孩子在社交中出現的合群行為應該表示獎勵,逐漸增加他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克服退縮行為,養成勇敢刊慣。
2.父母應經常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去,開闊孩子的胸懷,開拓孩子的眼界,陶冶孩子的情操。比如說爬山、游泳、攀岩等,都能鍛煉孩子的意志,認識自己的能力,增強孩子的信心,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變得勇敢了。
3.父母要讓孩子能夠比較寬鬆地生活和學習,給孩子留下充分發揮潛能的餘地。還應該從思想認識上真正明白,嬌寵孩子會使孩子形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樹立起糾正孩子懦弱性格的信心,只要教育得當,措施有力,就能計孩子成為勇敢的強者。
4.父母要時刻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辦事能力、堅強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當“救世主”,而要計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當然,開始的時候父母應給予必要的指導,讓孩子逐漸學會自己處理各種事情。如果父母一開始就撒手不管,孩子就可能一下子感到手足無措,反而會陷入各種心理恐懼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