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家庭理財專家Berhany Palmer和Scott Palmer的調查表明,73%的家庭中,
夫妻二人在財務方面扮演著對立的角色,他們常常一個是“花錢者”而另一個是“省錢者” ,
想要在家庭理財中避免爭吵,更靠近對方一點,共同的努力必不可少。
在中國,家庭理財普遍處於亞健康的狀態
根據中國經濟網的報導,廣發銀行在2016年首次推出中國家庭財富健康參考指數這一概念,它是一個用來衡量家庭財富健康狀況的標準。廣發銀行對1000個家庭進行了綜合評判,其中包括對他們人生階段、收入、資產、增值預期、抗風險能力、投資經驗和他們對金融資產的配置進行分析之後,得分在70分以上的家庭被評為“健康”,得分在55~70分之間被評為“亞健康”,得分為40~55分為“中等健康”,而分數低於40分則屬於“不健康”
最終得出的2016年中國家庭平均財富健康參考指數為58.12,也就是說中國家庭財富狀況普遍處於亞健康狀態。
家庭財政成為夫妻爭吵主要誘因
在家庭理財這條路上,中國的家庭才剛剛開始,我們還有很多新的東西要學習,有很長的路要去走。相關調查顯示,有39%的人認為家庭中引起夫妻爭執的第一大因素就是家庭的財政問題,而有54%的人認為家庭財政問題是引發夫妻爭吵的第二大因素。那麼如何才能讓家庭理財變得更加健康和諧呢?
家庭理財中的兩大角色
研究發現,有73%的夫妻是由一個“花錢者”和一個“省錢者”組成的。這樣的組合往往會造成頻繁的家庭理財爭吵,而那些電視劇中常常出現的丈夫存私房錢的橋段也就不難理解了。此外,根據美國哈里斯互動民意調查公司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近三分之一的夫妻承認自己向另一半隱藏了一些自己的花錢嗜好。
溝通是邁出共同理財的第一步
坦率的意見交流是避免財政爭吵最實際有效的方法。不要讓家庭理財衝突破壞了感情,結婚並不意味著夫妻二人要有完全相同的理財觀。每月找個時間和另一半坐下來談談當月的收支、接下來的目標、自己和家中添置新物品的需求等。兩個人如果想要一段穩定且幸福的關係,在理財方面互相理解並達成統一的意見是至關重要的。
調整— 擁有財政和諧的家庭
不論在你的家中誰是“花錢者”,誰是“省錢者”,除了有效的溝通之外,只要兩人都各自做一點小小的調整,嘗試接受對方的理財習慣,就能更靠近對方一點。
如果你是“省錢者”
你應該已經很清楚地做好了月度、季度和年度理財計劃和目標,確保自己的每一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是時候分配一點資金到娛樂上了。開一個專做“任意消費”的銀行卡,每月存入一些錢,出門遇到了自己和另一半喜歡的東西,雖然不是必需品也不在預算內,也可以偶爾消費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或給另一半來點小驚喜。
如果你是“花錢者”
●購物之前列好清單
對於愛花錢的人來說,出門購物滿載而歸,而其中幾乎一半都是本來並沒有想要買的或者暫時並不需要的東西,這種情況時常發生。
所以出門前列一個購物清單,清單上一定是當下就要用的必需品。
●避免在三種激動情緒下買東西
激動情緒包括生氣、難過和肚子餓。
生氣時人們會更不畏風險地做一些事情,
難過時你會覺得只有買東西才能讓自己開心一些,而飢餓使人的購物慾望持續加速。
●控製網購
借記卡、信用卡、手機軟件支付功能都讓超支變得更容易發生。
電子支付,既快速又沒有花錢的痛感,一鍵完成支付,甚至不再需要每次都輸入密碼,
只需一個指紋就能成功購買,這些優點都讓電子支付越來越受歡迎。
但是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作用。美國信用基金創始人Mike Peterson,
同時也是《現實的百萬富翁:退休支付的成熟秘訣》作者,
解釋道:“當人們使用現金支付時,他們知道錢是有限的。
而電子支付卻使現實的支付動作變成了簡單的一個電擊,使控制開銷變得更難了。”
●避免月賬單的打擊
每週或每兩週查看一次你的銀行賬單,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收支和余額,讓你有機會在花掉足夠多錢時及時收手。
另一個好處是如果卡被盜刷也能夠及時發現。
此外,你還可以給自己的銀行卡設置最低餘額提醒,當餘額低於一定數額時,銀行會自動發送短信或郵件提醒你。
總之,隨時保持對自己賬戶狀態心中有數。
●做一隻“早鳥”
如果你習慣使用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進行信用卡還款,養成提前截止日期兩天時間還款的習慣。
而更方便的是,設置關聯賬戶自動還款。別忘了同時設置短信提醒。
●現金是你的好朋友
為什麼當使用現金的時候我們便不那麼“大手大腳”?因為你的大腦會下意識地說:“哎喲!”與刷信用卡相比,當你付出去的是紙幣,並親眼看著自己的錢包變得更薄一些時,你大腦中的島葉皮層(它是參與情緒、應激性升壓反應的腦內最高中樞結構的重要部分)會變得更加敏感,這也就從更科學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使用現金時人們往往更謹慎一些。如今,外出購物時人們越來越習慣使用手機支付,而當支付一些零碎的小錢時就更毫不在意了。但是這些看似不多的小開銷,林林總總加起來也不少。下次出門帶上一些現金,不要太依賴刷卡和手機支付,也能為你每月減少不少不必要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