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世界中,會不自覺地在乎別人對我們自己的看法,即使總是有人告訴我們要活出自己,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可是又如何能做得到呢?我們每天都在社會的關係網裡穿梭:父子、師生、朋友、同事、上下級等等等等,一言一行都影響著我們在這些人心中的好壞。沒辦法逃避,那就換個思路,做好自己,做到“智、信、聖、仁、義、忠”——這“六德
聖與智:通達事理,心胸寬廣
聖,從耳從呈。耳聰口敏,通達事理。
智,就是不計較,心胸寬廣。
做人做事既可以謹慎認真,又可以“難得糊塗”是最佳的境界,而二者兼得就需要“聖”與“智”,既能以大局為重,又能對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化為零,活得輕鬆自在。
春秋時軍事家吳起貪圖功名,但善於用兵,就連楚國名將司馬鑲也比不過他。齊魯之戰時,吳起被聘為將軍,戰勝後,魯穆公因不喜歡吳起的為人,解除了他的兵權。然而魏文侯沒有計較他的缺點,重用他為大將軍,又任用其為西河守。吳起在軍事和政治上都有一番作為,兩次打敗秦軍,使魏國的實力大大增強。從魯穆公與魏文侯的對比中,就可以看到通達事理、心懷寬廣的重要性。
仁與信:誠實守信,仁以待人
仁,親也,親愛也。仁以待人。
信,誠也,誠實不欺,誠實守信。
誠信與仁愛是相通的,不愛人,何來誠信,不誠信,何談愛人?在生活、工作中,沒有愛就沒有交流,沒有誠信就沒有信任。有了對他人的關心和誠信,別人一定會感知到你的仁和信。
劉備是古代的賢明君主,在劉備、諸葛亮大敗曹軍之後,移駐到了樊城。曹操兵分八路奔樊城,勢力強大,諸葛亮勸劉備放棄樊城,渡過漢水,向襄陽退去。而劉備不忍心拋棄他的百姓,就派人在城中告訴百姓一同過江,劉備到了對岸,看還有沒渡江的百姓,就令關羽催船速去渡百姓過江。直到百姓全部過江,劉備才離去。劉備的仁愛與誠信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成就了一代霸業。
忠與義:有責任意識,先義後利
忠,敬也。敬仰而遵從,有責任意識。
義,合宜的道德、行為。
《孟子告子上》中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在現代社會,大多不會遇到生與義的衝突,多數是利與義的衝突,而在利欲熏心的時代,很多人都會取利,可是利取得了,義就沒有了。利丟失了,還可以再獲取,義丟失了,就很難再有人相信了。《易傳》中說,“利者,義之和也”,意思是按照義去做事了,利也就在其中了。
在我們做人和做事期間,遵從自己內心的義,敬仰內心的道德,凡事有責任意識,該是我負責的,就是我負責,忠於自己的職責,做好本職工作,利自然而然就跟著來了。
儒家“六德”已經流傳這麼久,我們不應辜負它的精華。做到這“六德”,做到通達事理,心胸寬廣,誠實守信,仁以待人,有責任意識,先義後利,就有了大多數夸你好的人。然而眾口難調,總會有人挑剔,這個時候就不需要斤斤計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