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做事的智慧
1. “五”是“中”,以“中道”做事
“五”是中數,在“一”到“九”這九個自然單數中,“五”在中間;在古人的觀念裡,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在一、三、五、七、九這五個陽數中,“五”仍然處於居中的位置。
“五”是中位。五行的次序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土數為“五”,在方位是居中央。在像徵天地之氣的“洛書”裡,“五”也是在中心。
所以說,“五”的屬性是“中”,而給我們的啟發是以“中道”做事。
“中道”,並非是“和稀泥”“兩邊倒”,而是中庸,即不走極端,無過無不及,做事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世界上沒有絕對可為與絕對不可為之事,關鍵在於悉心體會,把握拿捏得恰到好處,正如朱熹所說:“中,只是個恰好的道理”。
2. “五”是“交”,以“圈子”做事
《說文解字》這樣解釋“五”字:上下的兩橫分別表示天和地,而中間交叉的“乂”表示陰陽交錯,寓意天地萬物的交匯。
所以“五”字的本義是萬物在天地之間縱橫交錯,形成網絡。科學研究表明,複雜的網絡結構能帶來更好的效益,像蜘蛛網、蜂窩。
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做事要有人脈關係,有自己的“朋友圈”,想進入某一行當,想做某些事情,就要進入那個“圈子”,在那個“圈子”裡積累人脈,結一個事情運作的“網”。
3. “五”是“伍”,以“替手”做事
“五”“伍”兩字相通,“伍”有同夥,助手的意思,比如“與人為伍”“羞與為伍”。
給我們的啟發是一個人就算再有本事,也不能包辦所有的事情,所以曾國藩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什麼是“替手”呢?一種是可以全面代替自己,甚至比自己還強的人物,比如劉備所用的諸葛亮;另一種就是在某一些方面比自己強的,可以代替自己做一些事,比如劉備所用的五虎上將。
4. “五”是“君”,以“守位”做事
《周易》的首卦為乾卦,由六條陽爻組成,從下向上數,第五爻稱為“九五”,這裡的“九”不是具體的數字,是“陽”的意思。
“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爻辭是“飛龍在天”,這個位置就是“君”位,代表的是帝王,所以皇帝稱為“九五之尊”。
而最高的第六爻卻被說成是“亢龍有悔”,遠遠不如“九五”之爻,這是因為居最高位很容易“知進而不知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我們得到的啟發是做事要懂得“守位”,選擇一個既不脫離群眾,也不被上司排斥的位置來做事,會更有效果,不要“越位”,目中無人,那就是“亢龍”,最終會“有悔”的,也不能長期處於無法發揮影響的低位置,默默無聞,做不了什麼事情,“九五”之位是最佳位置。
“一”是做人的品格
1. “一”是“本”,做人不能忘本
《淮南子》:“一也者,萬物之本也。”
古人把“一”看作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將世界的本原歸於“道”,而“道”的直接表象就是數字“一”,《道德經》說,“道生一”。
我們做人不能“忘本”,飲水要思源,不能忘了父母親人師友,要回報他們;不要當前富裕了,就忘了過去的艱辛;不要現在過得好了,就瞧不起還和自己過去一樣貧寒的朋友。
古語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我們要懂得感恩,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得到的並不少!
2. “一”是“始”,做人不忘初心
“一”是序數的第一位,有初次、第一次、開始的意思,而人生中初發的心願,也就是“初心”,往往都是美好而純粹的。在紛擾變化的世界中,初心最真實、最珍貴。
古人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有始有終地去完成自己的夢想,但是夢想這東西終歸是華麗而脆弱的,我們往往選擇去忘記這最初的夢想,其實只要努力,我們就能一步步接近我們的夢。
就算此刻我們無法踏上尋夢的征途,那麼至少將我們的初心好好地珍藏,不讓它因歲月的沖刷而斑駁失色;靜靜地等到時機到來的那一刻,帶上我們的夢想出發,一如當初的少年。
3. “一”是“歸”,做人要知歸處
古人有“九九歸一,終成正果”的說法,“歸一”是從來處來,往去處去;從本初狀態出發,又回到本初狀態。
這種回復不是簡單的返回,而是一種昇華,一種再造,一種涅磐,更是一個新的起點。
不知歸處的人,在這個“九九歸一”的路途上,不是在“一四七”上翻車,就是在“三六九”上翻船,或者連“一”都沒走下去就不見了,沒有智慧,沒有修養,沒有堅持,於是一輩子就昏昏沉沉地虛度了。
知道歸處的人,精神上有一種持之以恆與堅決毅然,生活裡有一種淡定從容,而最終有所得,有所歸。
4. “一”是“天”,做人要畏天命
在中國古代哲人的眼中,“一”是個神數,它不僅可以代表先天之始,還能代表後天之天。古人又把天帝稱之為“太一”。
古人畏天命,就是敬畏神明,敬畏天地自然規律,不做傷天害理的事,與“天理難容”的事撇清關係。
敬畏天命是人生的大智慧,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
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乾什麼,甚至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
常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才是惜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