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不是懶惰,是在蓄積創造力和調整我們的情緒!
研究發現:睡眠可以增加集中註意力、創造力、決策能力、社會能力和保持健康。
睡眠充足會使我們:情緒穩定、壓力減輕、減少憤怒和衝動、減少喝酒和抽煙。睡覺時,身體休息康復,但負責創造力和決策力的大腦會開始工作。所以,睡覺不是懶惰,是在蓄積創造力和調整我們的情緒!
大腦的特性,使得人類是蛇性、猴性、人性的混合體
大腦是人的思想、情緒、行為的發源地。人性是思想、情緒和行為在各種環境中的綜合表現。所以簡單地講,完整人性包含三個部分——爬行動物、哺乳類動物和人性。所以說,人是集蛇性、猴性、人性的混合體。
人體所獲得的信息,實際上有許多沒有進入大腦。而是進入了潛意識,變成了感覺。而人本能的感覺、判斷和決定都和安全有關。
在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中,都會遇到許許多多令我們感到愉快或不愉快的人和事,這些經歷在身體和大腦中留下了記憶,但並沒有形成意識,所以我們有時會莫名其妙地喜歡、討厭、害怕、恐懼一個人、一個環境、一個場景或一件事情,看上去毫無理由。
大腦的默認狀態就是各種擔憂
人的大腦有一個部分,叫作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位於頭部從前到後的正中間;在專注做事的時候不活躍,但在休息的時候特別活躍。
它的主要功能有三個:
(1)形成自我意識;
(2)反思過去、擔憂未來;
(3)尋找問題。
也就是說,人腦的默認狀態就是各種擔憂。所以,人閒下來,一般都不會想好事。
過度恐懼焦慮,源於大腦思想的欺騙
過度恐懼焦慮,是因為我們在大腦裡給自己編了一個恐怖的故事,而並不存在於現實中,也就是自己嚇自己。所以我們要看清楚是否是自己嚇自己。
長期壓力會使大腦退化
研究發現,長期的壓力會對大腦的三個區域有嚴重損害:
1、負責決策功能的前額葉皮層;
2、主管記憶力和學習能力的海馬區;
3、負責應對危險和恐懼的杏仁區。
長期壓力下不僅使人容易決策失誤、記憶力下降,還會讓大腦萎縮,細胞老化,心血管生病、胃腸消化也不好,就是變笨、變老、變病!
身體在很多時候都比我們的大腦有智慧
在人體接收的所有信號中,第一個接觸的都是身體的信號,而不是大腦的信號。當身體感到放鬆的時候,它就會傳送一個信號到大腦,告訴它現在是安全的,身體就會安靜下來。
所以,我們學會與情緒相處,首先需要的是安撫自己的身體。要明白,身體在很多時候都比我們的大腦有智慧。
怎樣安排,大腦才會最有效?
Daniel J. Siegel at UCLA,研究神經生物學的醫生認為:大腦需要有七種不同的活動時間才能在最佳狀態。
包括:1、充足的睡眠2 身體鍛煉; 3、 投入的工作和學習; 4、靜思內觀; 5、休閒; 6、玩樂; 7、與人連接。
現代人,以為把時間全部放在工作學習上最值、最有效,實際導致腦萎縮。
什麼是超級大腦?
人都希望有愛因斯坦的大腦。他大腦的特點就是有超級的適應能力。怎樣算有超級大腦呢?有七個標準:
1、可以取笑自己;
2、能夠看到事情的多面性;
3、不討厭和你有不同意見的人;
4、可以與人有效的協商;
5、以退讓他人為榮;
6、可以放下警覺放鬆自己;
7、可以從全新的角度看事,並以此為樂。
改變大腦思維結構,是改變命運的基礎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在一次次和人的交往中,打破了自己原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開始練習用新的利人利己的方式來回應,在大腦中開闢一條新神經元道路,積極地開荒、除草、一遍遍地舖路,才能讓智慧之路走得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平坦、越來越習慣。
正所謂,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靜觀可以改變你的大腦結構
想減少壓力、減少疲勞嗎?
靜觀!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對40名學生進行靜觀生理實驗觀察表明:
靜觀8週,負責記憶力的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會發生改變,
記憶力會提高、內心會更寧靜、與人會更和諧。
最有效、對身心健康最有益的利用碎片時間的方法是靜觀,不是看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