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總說,看人要看內在,只看外表,那太膚淺。
但其實,這個社會,不膚淺的人太少了。
曾有一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做的實驗公益視頻,火遍朋友圈。
視頻中,一個小女孩用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分別是著裝漂亮打扮得像小公主和穿著破爛骯髒的衣服像個小乞丐),裝作迷路,看看路人會否幫助小女孩。
同一個女孩,不同的著裝,路人們的反應讓人心情無比沉重。
在視頻裡,我們看到當小女孩女主角穿著如小公主般可愛乾淨時,視頻中的人們都非常友好、熱情地對待小姑娘。
當小女孩穿著破爛骯髒如小乞丐時,街頭人頭攢動,但沒有人理會小女孩,人們從她身邊走過,就像壓根沒有小女孩的存在;
在餐廳裡,有的人見到她後,趕緊把包從座位上拿起來,更有甚者,叫來服務員企圖趕走小女孩。
小女孩傷心得無法繼續拍攝。
看了這個視頻,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
我們也許無法決定孩子的容貌,但我們可以給孩子合適的打扮,給孩子一張不被憐憫不被厭煩的臉。
02
在我們身邊,很多父母會忽略孩子的打扮,總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隨便穿就可以;
或就直接讓孩子穿哥哥姐姐表哥表姐不穿的衣服,總以為孩子長得太快,這些買衣服的錢可以省下來。
也常會看到有父母給自己已上幼兒園的孩子長年穿寬寬大大“防止小孩衣服臟“的罩衣,美其名曰是為了乾淨衛生。
還有父母在夏天時干脆給自家的孩子光著膀子,或給孩子剃光頭,縱然孩子已三四歲早已懂得在鏡子前臭美。
愛美是人的天性,孩子一出生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他們更喜歡親近美的東西。
你會發現孩子經常說:“我自己來!”“我會!”“我要……”
這說明他們獨立自主的意識在萌動,隨之而來的是審美意識、自信心發展、自尊心的發展。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會產生一定的“虛榮心”。
他們會開始分辨美或醜,將“美”作為學習的榜樣,而將“醜”作為嘲笑的對象。
而他們的美醜定義也相當簡單:就是打扮漂亮的就是“美”,不修邊幅,不愛乾淨的就是“醜”。
記得有次在家長群和家長們聊天,有位媽媽是這樣跟我們分享她女兒的趣事:
我以前不那麼在意孩子的穿著,覺得要從小灌輸給孩子一種觀念:
外表不重要,關鍵是內在。
有天女兒放學時,纏著我要買一條冰雪奇緣系列的裙子,想著就滿足她心願吧,就帶她去商城,第一次給她買了一件特別漂亮、鑲有蕾絲邊的冰雪奇緣公主裙。
她興奮得呀,在我臉上親了好幾口,一整天都穿著裙子在鏡子前比來比去。
第二天還穿著去幼兒園,放學回來後,她雀躍極了,信心滿滿說:“媽媽,今天同學們都誇我裙子非常漂亮,問是從哪裡買的?。”
我才意識到,孩子雖小,但也很意別人的看法的。
一條漂亮的小裙子,就可以讓童年添上一抹亮麗的色彩,值吧,很值!
有情商專家曾說過:“成人的氣質是由兒童期間的審美導致的,童年的審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審美傾向和生活品質。”
穿衣打扮,是培養孩子審美的前提,只有根植於孩子內心的審美和自信,才能造就孩子未來的淡定從容、優雅美麗。
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定要重視孩子的穿衣打扮。
當然,不是名牌加身或貴的閃的就是打扮,但起碼要做到干淨得體、整潔大方。
03
那位火遍主持界的董卿接受采訪時說小時候最痛苦的就是他爸爸不讓她打扮,不讓她多照鏡子,也不讓媽媽給她做新衣服。
並常常對董卿說,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這樣一個優雅淡定、從容不迫的人卻在提到童年父親的教育時潸然淚下,坦言父親曾給她留下的“陰影”讓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否是親生女兒。
小時候被剝奪追求“美”的權利,就這樣沉靜無色彩地長大,相信現在縱然功成名就,但依然很心疼童年時那個可憐兮兮、黯然無光的自己吧。
對孩子而言,愛美是與生俱來的天性,父母一旦扼殺了,只會留下無以彌補的遺憾。
楊瀾很喜歡說:“作為女人,你必須精緻,這是女人的尊嚴。”
據說這是一位英國優雅老太太在她較為落魄時,給她的贈言,她受用一輩子。
近50歲的楊瀾確實可以完美代言“精緻”兩字。
確實,人的一生不長,要活得精緻,而精緻的前提是——乾淨,會打扮。
你身上體現的所有光芒或精細,都是你追求美的過程而得來的。
沒有衣著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卻能號稱“精緻”的人。
不要說以貌取人是膚淺,誰不喜歡看到美好的東西呢?
穿著得體,會打扮自己,從某個角度來講,是一種教養。
而孩子被打扮得得體漂亮,這不僅能夠讓孩子更加自信,更是給了他一張贏得他人親近和認可機會的名片。
他們自信、神采飛揚的精神面貌會傳遞出一個信息:
我很討人喜歡,我的父母很用心地打扮我,我是有人關心有人愛的孩子,我有良好的教養,你會喜歡我……。
為人父母,養育孩子時,記得要讓自己的孩子學會打扮,懂得追求精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