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家長都會驚嘆發明家的想像力:“人家那腦袋是怎麼長的?”其實,每個人在孩提時代都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只不過,有的被家長注意到了,更多的則被忽視了,被嘲笑了,甚至被扼殺了。
2.心理學家的千百次實驗與觀察發現:未成年的小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完全取決於周圍人的評價,特別是家庭成員的評價,哪怕是一句話,或者是一個眼神,都可能會對孩子產生終生的影響。小孩子將在無意識中按照父母的評價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達到父母讚揚或者抱怨中屢次提到的“期望”
3.當孩子顯露出某方面的特長時,父母應當加以引導和啟發,而不應該用紀律的條框去規整它。孩子的天賦在孩提時如果得到賞識、開發和培養,是可以在有作為的。很多成功、成名的人士的人生經歷反复證明了這一點。
4.獎勵作為常識教育法的最重要的內容,其對孩子積極的作用已經反復得到了驗證。但是其直接的對立面卻並不是懲罰,而是不被重視。父母應該懂得去發現孩子的正確行為,而且予以重視和嘉獎。要知道,對於孩子來說,被重視有時具有很大的效用,尤其是在受到自己所依賴的人的誇獎時,孩子就會更加努力,當被誇獎的期望落空時,孩子內心的那種失落感之大,是大人們難以想像的。
5.受到激勵的孩子,能具有積極的人格特徵,而得不到鼓勵的孩子就會形成消極的人格特徵。懷著一種灰溜溜的心情走上社會,會使他們成為社會惰性群體中的一員。這樣的結果是每一位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
6.生活中,如果父母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不放,如同只看到小黑點而看不到大張的白紙。看久了,眼睛裡只有孩子犯的錯誤。看問題的著眼點不同,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父母應該換個角度來看待孩子,多注意孩子身上的“白點”,積極肯定孩子的優點。
7.孩子的成長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來自父母的賞識和期望,你期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就可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在一種賞識的氛圍中生活,經常聽到的是期望的語言,就會變得非常自信,這時候心理、生理會調整到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狀態,真的能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樣達到一個個目標。因此,每位家長對孩子都要有一個好的期望,而且要通過言談舉止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賞識。
8.對於任何一個孩子,只要熱情肯定和賞識,就可能得到希望的效果。父母應該對孩子傾注常識和熱情,寄予熱切的希望,提出合理的學習目標和要求。當你對孩子的肯定多於否定時,你就會發現,孩子正朝著你期望的方向發展。
9.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強者,而一旦孩子失敗,就對孩子橫加貶斥,這是不對的。父母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而不要太在意結果。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多看到孩子積極的一面。而不要用固定不變的眼光觀察孩子。
2
10.鼓勵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使一個不幸的孩子重新站起來。家長要從故事中體會鼓勵孩子的方法,不僅要鼓勵孩子去做,而是當孩子取得每一步成功時,都要不失時機地鼓勵孩子。你的鼓勵是孩子進步的方向和階梯。
11.不是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家長怎樣對待孩子,將決定孩子不同的命運。可是,當孩子表現不好時,許多家長卻往往一味地指責,抱怨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行,而很少想過自己的責任,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結果,很多父母把原來活潑可愛、朝氣蓬勃的孩子,變成了沒有志氣、沒有理想、自暴自棄、平平庸庸地度過一生的人。
12.不是聰明的孩子需要誇獎,而是誇獎能使孩子更聰明。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場合,可以隨機應變、創造時機、稍作誇張,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喚起孩子的自信心。
13.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會間接地產生多麼巨大的效果。家長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孩子,孩子可能就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對孩子的偏見也能產生消極的結果。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完全取決於周圍人的評價,特別是父母的評價,哪怕是一句不經意的話,或者是一個無意識的眼神,都會對孩子產生長久的影響。
14.家長應該怎樣愛孩子呢?一定要給他們盡可能多的文化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對孩子的愛可以改變他的人生,甚至能使他從悲慘的境遇中脫離出來。愛可以融化冷漠和絕望,可以為身旁的人帶來幸福與希望,可以創造種種人間奇蹟。
15.孩子是母親最珍貴的珠寶,是母親最引以為驕傲的珠寶。這種親情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東西都無法比擬的,適當的運用它能夠在孩子的內心萌動愛的希望和力量,長久激勵孩子不斷取得進步。
16.父親用自己的行動------一如既往地給自己的女兒送花來表達自己對她的愛,幫助她不斷克服人生的困境,這種愛也被自己的孩子繼承了下來。如果父親對自己的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不理不睬,對自己孩子的體驗都不關心,還能指望孩子做什麼?把孩子教育成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間斷的、持久的努力。
17.沒有母親對本傑明威斯特的賞識,就沒有他後來的成就。對於一個未成年卻充滿想像力的孩子,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預測他將通過何種方式、何種途徑去實現未來的人生價值,獲取屬於他的成功。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勵、再鼓勵!只要是積極的、向上的、生動的就去鼓勵,剩下的事讓孩子自己去做,他往往能在“不可能”中達到一個光輝的頂點!
18.每一個人都是有個性的,人沒有絕對相同的。因此“人與人相比”毫無意義可言。對孩子的缺點,不去隨意談論或指責,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克服心理障礙,這才是成功父母的上上策。懂得孩子心理的父母就會用積極的態度進行比較。
19.俗語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對意志薄弱的孩子來說,失敗可能造成沮喪的心態。成績不好的體驗會使孩子厭學。從進步走向新的進步,也是一條成功之路,尤其對孩子更是如此。
20.孩童時期的孩子有他自己的誰知和行為方式。家長應以賞識的態度處之,切不可把孩子當成成人看待,對他們的教育也不應該用成人的標準。應該給他們更多一些理解和寬容,更多一些自我體驗和認知的空間。
21.孩子的許多看似不切實際的夢想其實都是有可能實現的。這是因為,夢想會使人心中產生激情,而這種可貴的心靈動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潛能,從而實現理想。面對孩子的夢想,很多父母說那是不切實際的“好高騖遠”,可他們不明白,正是有了夢想,不切實際才有可能開拓通往實際的道路。所以父母要學會給孩子經夢想,讓孩子在一個個夢想中,充分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
22.開啟孩子的思維,首先要讓孩子學會夢想,敢於夢想。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五彩繽紛的夢想,儘管有些異想天開,脫離眼前的實際,但畢竟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是孩子最有價值的精神財富。
23.幾乎每個孩子都對自己未來有美好的設計,儘管他們不知道夢想實施起來有多麼艱難。但不可否認的是,夢想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具有巨大的激勵作用。其實,孩子的夢想實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夢想孩子才會有所期望,從而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即使最終沒有成就自己的夢想,但至少孩子會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發展空間。
24.沒有人能保證別人的命運,即使是給予孩子生命的父母,也難保證孩子的生命中會出現什麼,不會出現什麼。而命運也不需要被保證,每個人除了要有超越命運某個階段束縛的夢想外,還要有對夢想持之以恆的追求。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充當的角色不應是輕而易舉地粉碎孩子的夢想,而應是鼓勵給予他們夢想。如果不能給予孩子夢想,那至少應該支持他們完成夢想。
25.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一個家長都應該認識到夢想的價值。千萬不要嘲笑孩子千奇百怪的想法。父母要真誠地鼓勵孩子努力去探索,去實現自己的奇想。在孩子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中,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持之以恆、滴水穿石的道理,使孩子堅持不懈為夢想奮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座高山,讓他自己去攀登,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堅持下去。”
3
26.不要扼殺孩子的夢想。要知道,有夢才會有希望,有希望孩子才會有拼搏的激情,讓孩子守住自己的夢,勇敢地走下去,他就會比別人提前到達成功的彼岸。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也許在父母眼裡它是那麼地不切實際,那麼地遙遠,但是,誰又能保證你的孩子不會實現自己的夢想呢?多給些鼓勵和支持吧,讓孩子勇敢地追尋自己的夢。
27.人沒有夢想是不行的。人類如果沒有夢想就像鳥兒沒有翅膀,是無法飛翔的,沒有夢想,阿姆斯特朗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對我們的孩子來說。如果沒有父母的呵護,如果父母對他的夢想總是打擊,孩子是很難有大成就的。有多大的想像力,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
28.孩子要有夢想,但不能空想和幻想。人生和命運不是單靠空想就能想出來的,一味沉溺於幻想的人,最終將一無所獲。心動100次,不如行動1次,兩者的效果絕對不同。
29.當年那顆普通的種子,也許誰的手都曾捧過,捧過那們的一粒再普通不過的種子,只是少了一份對希望之花的信念與執著。如果你能把夢想的種子種在心裡,即使是一粒最普通的種子,也能生長出奇蹟。培養孩子也是如此,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當,持之以恆地引導他,同樣可以成為天才。
30.孩子的心靈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你播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開出什麼樣的花,結出什麼樣的果。要鼓勵孩子將想法變成行動,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即使失敗也是一種絕好的教育方式。
31.一個被稱為木頭的孩子,變成了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因為有一個夢想,同一個人,經過後天的磨煉,上帝把美麗的光環賜予了他。讓孩子的夢想飛翔,他就可能成為你想像中那樣優秀的人。須知,所有的天才都是在有夢想的人中間產生的。
32.作為家長,首先應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種植希望,只有種植才能收穫希望。這是因為,成功的動力在於希望,有了希望才會有追求,而追求的過程就是最美的人生。
33.不要因為自身的和家庭的不利條件而自卑,特別是孩子。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機會對於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關鍵在於自信並不斷創造條件。只要通過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34.法國一則諺語說:“不相信奇蹟的人,奇蹟永遠也不會降臨在他身上。”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所以要讓孩子保持一顆相信奇蹟的心,這不是僥倖,而是多給自己一次機會。無論何時,遇到多麼糟的情況,也不放棄,只要你相信就會出現奇蹟。
35.自信心出除了孩子進行自我激勵外,也需要來自外界的讚賞和鼓勵。如果孩子的想法受到周圍人的重視或褒獎,特別是受到自己尊重的人的重視,往往會激情滿懷,做起事來也信心百倍。如果孩子“天真”的想法得到的是大人的恥笑、否定,或者是冷漠、不屑一顧,那麼對孩子的心靈造成的傷害是很大的。
36.多年從事園藝工作的師傅說:“如果你經常對花草說一些鼓勵的話,它們會長得特別快;如果你對一棵快要枯萎的小樹說一些積極向上的話,它有可能會轉枯為盛。”花尚且如此,何況人呢?可見,鼓勵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它能夠不斷催人奮進,實現孩子的人生夢想。
37.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塊料”的這類父母,實際上是自己沒有識才的眼光與水平。自卑的父母都望子成龍,由於不懂,甚至不相信自己能育子成才,因此就用“不是那塊料”的惡棒,把子女的夢想毀了。要知道,即使是荊山之玉,儘管很美,也需要識別、雕琢,否則也只是一塊石頭。
38.父母常常抱怨孩子缺少責任感。也有一些父母認為,責任心是成年人才能夠擁有的。其實,責任心是從小就應該培養的。一個人,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只有能夠得到別人的喜愛和尊重,他才能油然而生自豪的感受。在引導和放飛孩子夢想的過程中,相信孩子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塑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39.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會有不同的觀點,即使他們是成功人士。在更多的時候,孩子需要相信自己,堅持走自己的路,因為別人的話不一定正確。作為家長,在很大程度上要給孩子以自信心,自信心比其他什麼都重要。
40.許多父母認為孩子太小,教育他們應從適當的年齡開始。事實上,生命本身就賦予了孩子們求知的渴望。教育學家一直提倡對兒童應儘早地進行教育,這是因為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訓練大腦。現代教育學已經證明,胎教對孩子成長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家長教育孩子應該越早越好,不管是選擇學音樂或者學其它知識,這些都不重要,關鍵在於:不論學什麼知識,都要盡量提前。
41.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與其給孩子製定漫長的學習計劃,不如督促孩子立即開始行動,把握好當下的時光。在具體行動中,或許會有新發現。或許會有新的想法。如果適時做出調整,或許能夠找到更適合自己孩子成長、發展的新辦法和新途徑。
42.孩子在實踐或遊戲的過程中不僅能開闊眼界,同時也能增長知識。通過自己玩耍,孩子對接觸到的事物,一定會有所認識,有所發現,有所感悟。作為家長,只管“由著性”地讓他們去做。那種把孩子關在家裡,對孩子的一舉一支都設製“框框”的做法是不應提倡的。
43.孩子的想像力是五彩繽紛的,有時是很神奇的。讓他們自由發揮想像,就能夠拓展他們的思維,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進而培養孩子獨特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44.孩子的舉和專注,以至志向,多是由於對某一具體事物的感觸而誘發的。因此,空泛的說教不一定能夠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善於抓住時機,通過生活中的某個事例對孩子進行啟發教育,循序漸進,往往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
45.對孩子的教育應滲透到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或生活的細節當中去,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孩子的熱情,而且可以使他們更主動更積極地學習。從韋勒的事例可以看出:孩子增長知識,孩子的求知欲,也總是循著遇到問題---思考原因---求得解答的順序展開。對於這三個環節,家長應始終給予關注並適時加以引導。
46.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思維都是有區別的;孩子開始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認識、描繪客觀事物。因此,應該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不應使他們的思維局限在一個固定的模式上。只有打破常規,用本能去思考問題,才會取得觀念上的突破。
47.孩子們有天生的主動性,他們很小就認為自己能乾一些事情。然而,生活中大多數母親總是顯得不夠耐心,常常在無意中向他們潑冷水以致“冷凍”了孩子的未知欲。其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第一次有可能做不好,以後就會做得又快又好。到時再表揚幾句,孩子會認為自己又學會了一技之長,以後處理其他事情也會很有信心。所以每個父母都應該明白:多給孩子創造做事的機會和平台。
48.孩子在都少有循規蹈矩思想,少有畏懼心理。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難時,孩子往往能夠做得更好。其實,畏難情緒害怕的不是困難,而是害怕自身,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以自己的眼光把畏難情緒也灌輸給孩子;應該鼓勵孩子敢想敢做,建立自信。
49.基礎不牢難蓋高樓,基本功不行,難成大事。做人做事都要從基礎抓起,特別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一定要把最基本的概念理解清楚,對概念之間的基本聯繫把握準確。有了紮實的基本功,研究和認識事物才能得心應手,做事和處理問題也才能應對自如。所以,教育孩子時不要急於求成,應該循序漸進,一定捨得投入和下工夫要給孩子打好基礎。
50.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一個人的知識是很有限的,但經過多人長時間的互相討論、請教,他們的知識和底蘊都會有所提高,所以,如果遇到什麼問題你不會不懂,就去問別人。請教也是一門學問,每時每刻都呆以去請教,只是請教的對像不同,有直接,有間接,也可以向同學、老師和家長請教。沒有請教就沒有進步,就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