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孩子愛玩、貪玩這些話題,很多媽媽都有說不完的無奈,總覺得這樣的孩子“不夠沉穩”、“淘氣”、“將來成績不好”等等。
可是你知道嗎?在貴州數據峰會上,馬雲卻語出驚人,道出了令家長們深深反思的教育真相:
“現在的社會,如果我們還是繼續以前的教育方法,讓我們的孩子從小記、算、背,而不讓孩子去玩、去體驗自然,那麼我可以保證,30年後這樣的孩子找不到工作!”
現在不讓孩子玩,30年後會失業?
馬雲說這些是在危言聳聽嗎?並不是!
因為按照目前的社會、科技發展情況來看,在未來,大數據、機器完全可以取代人類去做那些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
而機器永遠取代不了的,是人類的智慧、創造力、情感。
而孩子的智慧、創造力、情感,靠生硬地學是很難掌握的,更多地需要孩子從小在玩耍、體驗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
讓孩子玩,真的這麼重要嗎?
心理學家約翰•蒙尼,為了研究“玩耍”的意義,曾用猴子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他把幾隻活潑可愛的小猴隔離開來,單獨關在一個籠子裡,不讓它們跟同伴有玩耍、嬉鬧的機會。
結果,這些被剝奪了玩耍機會的小猴子成年後,在性格、行為習慣上,顯得比其他猴子更加孤僻、木訥,有時還會表現得敏感、易怒、暴躁。
這個著名的實驗,給了教育家們極大的啟發意義:玩耍對於孩子來說,可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每個年齡段都有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
比如在幼兒時期,孩子正處於“口慾階段”,通過把東西放到嘴巴里來感受它們的質感,
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與滿足,就會在今後的性格、習慣上造成不良影響。
孩子每個年齡段需要完成的技能培養,就像大樹的年輪一樣,一圈圈緊密相連,最終建立起完善的人格。
如果哪一環節出了問題,就好比大樹空了心,這就危險了。
而孩子在童年階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玩耍!童年缺失了玩耍能力的孩子,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會缺少很多樂趣,更容易變成呆板木訥的成年人。
會玩的孩子最健康!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常把孩子童年期的玩耍比喻為“人生的彩排”,感覺真的是非常恰當。
其實,無論人類的幼兒還是動物的幼崽,對於玩耍的熱衷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小動物會通過跟夥伴的玩耍、打鬧、追逐、撕咬,逐漸掌握它們成年之後獨立生存時需要用到的捕獵機巧。
而對於孩子來說,玩耍在成長的過程中同樣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1、玩耍可以幫助孩子很好地認識自己
比如,孩子在津津有味地撿地上的落葉時,會發現那些五角形的楓葉,竟然跟自己的小手手有些相似,都有著5個尖尖。這其實,就是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過程。
2、玩耍讓孩子在探索周邊環境的過程中,建立起基本的社會情感
比如善良、感恩、珍惜等等。曾經有一個孩子,在雨後的植物園玩耍時,無意間捏死了一隻小蝸牛。媽媽看到了,沒有責備,只是隨口說了一句:“這隻小蝸牛的媽媽外出找吃的了,要是回來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得多傷心呀!”
沒想到孩子聽完,眼圈變得紅紅的……這一刻,孩子的內心的“善”,就開始萌芽了。
所以你看,孩子健康身體、健全人格的培養,幾乎都離不開玩耍,更離不開對大自然的體驗。
既然我們平時在給孩子選擇吃穿用品時,一直都盡量選擇天然、健康的,
那麼在孩子身體與人格的培養上,難道不更應該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尊重孩子愛玩耍的天性嗎!
養孩子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孩子身上每一個好習慣、好品性,幾乎都無法奢求速成,也根本無法速成,
只有每天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陪伴、多一次親近大自然的體驗,才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