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慢慢長大,你是不是會有點懷念他“任由你擺佈”的階段?現在他有了自己的主見,有時候會發脾氣,你是不是很頭疼?
孩子發脾氣是很正常的,只有父母正確處理,孩子發脾氣的次數才會越來越少,甚至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有研究表明:“如果兩三歲的時候,孩子發脾氣,爸媽處理得當,那麼四五歲的時候他們發脾氣的強度和頻率都會顯著降低!”
01
昨天我們一家四口去餐廳吃飯,兩個寶貝都很高興,妹妹還小,服務員提供了兒童餐椅,我把她抱到餐椅上坐著,讓她自己吃。我和孩子他爸帶著哥哥坐在座位上,聊起哥哥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有說有笑。
一開始妹妹還挺老實的,左摸摸右看看,等飯菜都上齊了,給她安頓好開始就餐時,就開始癟著嘴巴。沒過一會,哭了起來,把勺子扔到地上。
無緣無故地孩子就鬧脾氣了。對於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哭,我實在有點頭疼,不耐煩地說“不許哭了,再哭下次不帶你吃好吃的了。”
妹妹絲毫沒有要止哭的意思。哥哥走過去擦了擦妹妹的眼淚,輕輕捏著她的笑臉,“妹妹不要哭了,你坐在我旁邊我們一起吃好不好?”
妹妹立刻止住了哭聲,委屈地點點頭,說:“好。我剛剛說想吃那個,可是媽媽都沒有理我。”我把妹妹抱過來,兄妹倆一起吃飯,果然笑得鼻涕冒泡。
孩子他爸倒是提醒了我:“可能是今天妹妹坐的位置有點遠了,人又多都沒聽見妹妹說話了。”確實,因為兒童餐椅不太好放,就往邊上靠了靠,加上自己坐的是兒童餐椅,跟我們的普通座椅不一樣,心裡不高興了,才會發脾氣。
02
我們中國家長對待孩子發脾氣的態度就是:“反了你了”和“不服憋著”。事實上,從孩子的童年開始就與他們建立起好溝通的親子關係,至關重要,孩子在到了青春期就不容易浮躁、叛逆,成年後也更理性。
1、你是孩子的朋友,你們是平等的
很多家長享受權威的感覺,可是那根本是儒家文化君臣父子的投射。家長也是凡人,也不完美,也需要不斷改進自己,用高高在上的壓力只能讓孩子暫時臣服,青春期一定會反彈。
相反,做孩子的朋友,引導和幫助他們成長,家長會收穫到和睦的親子關係和容易溝通、不叛逆的孩子。
“好爸爸”黃磊曾經這樣說過:
“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如果她不要做一些事情,她就要承擔不做的結果,為自己負責。”
2、 孩子有犯脾氣的權利,家長有接招的義務
小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很多:單純任性、受到挫敗感、不耐煩、被忽略、身體疲勞等。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一定要接招,先分析情況再行動。
孩子任性不講理時,需要罰站一分鐘;不耐煩時,幫他們梳理現狀;被忽略時,需要及時的關係和陪伴;身心疲憊時給他們安慰。
做一位好溝通、情緒穩定的家長,一開始比較辛苦,需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但是這種良性互動模式一旦建立,親子關係順風順水。你會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也會給你最多的安全感:不惹事不衝動,有頭腦有教養。
3、耐心傾聽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
家長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究其對錯,而是鼓勵孩子表達內心的不滿。有人可能會覺得多此一舉,哪有時間跟他們磨嘰,狠狠教訓兩句快速有效。
的確,這樣大人更省時省心了,但孩子不是能任由擺佈的娃娃,他只是個急著長大,為何連個小小的試錯機會也不肯給他?沒有人喜歡被控制。
孩子生氣的時候最不希望被“勸阻”,最需要的是被“理解”。理解孩子的情緒,為孩子留出“靜一靜”的空間。
如果孩子能積極地用語言描述的時候,那恭喜你,孩子已經開始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了。要知道,比憤怒更加可怕的是,孩子慢慢成為了不會表達憤怒的人。
4、引導孩子轉換注意力
如果孩子正處於暴怒狀態,什麼都聽不進去,這時候再跟孩子講道理,反而會適得其反。
這時候就需要爸爸媽媽們,強行岔開話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揪住孩子的興趣點,或者和孩子討論下最近孩子看的動畫片。實在不行,也可以自己假裝犯個很簡單的錯誤,讓孩子糾正你。
如此一來,孩子的注意力就不會放在之前那個不愉快的事情上去了。
孩子發脾氣,最重要的是家長穩定好自己的心態,切忌以暴制暴。
一個愛發脾氣的家長,最後往往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變成愛發脾氣的人。
家長脾氣暴躁,孩子個性也不會太溫善。
當然,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甚至家長們也許都會忍不住失去耐心。
但是,育兒即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長,不也是需要修行的一門功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