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當你心情好時,山含情,花含笑,平時不太喜歡的事物看起來都順眼很多;
而情緒不好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彷彿整個世界都在跟你作對。
其實,這只是你的情緒在主導你的感受。不僅如此,情緒還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情緒是身體的報警信號
人體是一個整體,人的健康與情緒有著密切的關係。人的情緒體驗繁多,高興、愉快、歡樂、輕鬆、愉悅、欣慰、悲傷、害怕、恐懼、不安、緊張、煩惱、憂鬱、哀愁等都是人的日常情緒活動。所有以上情緒都可以劃分為兩大類:消極情緒與積極情緒。自信的人總是與愉快、輕鬆、愉悅、欣慰等積極情緒聯繫在一起的,而缺乏自信的人則總是與那些消極的情緒相形相依、形影不離。
現在人們最愛說的一個字就是“累”,不僅累身更累心。
生存壓力讓很多人越來越情緒化,有些情緒連自己都沒意識到,但身體卻早早地發出了“報警信號”。
在我國自古就有“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說法。
當人情緒變化時,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生理變化。
比如恐怖會讓人瞳孔變大、口渴、出汗、臉色發白;
而情緒低落或過度緊張時,人會越來越討厭自己的長相,覺得怎麼穿、怎麼梳妝都不順心,然後就會發現自己頭髮愛出油、鼻翼出油、心煩冒汗,甚至下體分泌物異常或有味。
精神科專家表示,不管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長時間處在某種情緒中不能自拔,就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情緒對健康的影響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抑鬱症。許多明星都被抑鬱症奪去了生命。
2003年4月1日,一代香港巨星張國榮選擇在愚人節這天,
從香港中環一家酒店的24層一躍而下,令人嗟嘆惋惜不已。
在這之前,張國榮與抑鬱症鬥爭了很長時間。
他在1987年的自傳中這樣寫道:“記得早幾年的我,每逢遇上一班朋友聊天敘舊,
他們都會問我為什麼不開心,臉上總見不到歡顏。
我想自己可能患上憂鬱症,至於病源則是對自己不滿,對別人不滿,對世界更加不滿。”
張國榮
抑鬱症的魔爪不僅伸向明星,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全球抑鬱症年患病率約為11%。
抑鬱症是近年來發病人數上升最明顯的精神疾病之一,抑鬱症的自殺率高達15%,被稱為“頭號心理殺手”。
不同情緒對應不同疾病
不同的情緒對應著不同的身體疾病。比如恐懼、焦慮會導致腹部疼痛;批評、內疚引發關節炎;
壓抑導致哮喘;經常憤怒的人容易有口臭,還愛發生膿腫;恐懼會引發暈車和痛經。
胃腸道被認為是最能表達情緒的器官。
在所有的心身疾病中,胃腸疾病是排名第一位的,
比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全球約有10%的人一生中患過該病。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一遇到緊張焦慮的狀況就會胃疼或腹瀉,壓力大的時候根本吃不下飯。
司機、警察、記者、急診科醫生等患胃潰瘍的比例最大。
其次是皮膚。
對很多人來說,緊張時頭皮發癢、煩躁時頭皮屑增加、睡不好狂掉頭髮,還有反复無常的蕁麻疹、濕疹、痤瘡,都可能是長期不良情緒帶來的後果。
第三就是內分泌系統。
女性的卵巢、乳腺,男性的前列腺最容易受到不良情緒的衝擊。
大量臨床醫學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與情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充滿心理矛盾、壓抑,經常感到不安全和不愉快的人,免疫力低下,經常感冒、一著急就喉嚨痛;緊張的人則會頭痛、血壓升高,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經常忍氣吞聲的人得癌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
建立良好的自信,做情緒的主人
每個人的情緒,都是會有波動的,我們應該主動去擺脫不良情緒,時常保持一種積極自信的心態。
建立良好的自信,不僅能給人帶來健康,還能給你以強健的體魄以及長壽。
有些人由於缺乏信心,終日哀愁不堪,致使他們剛過30歲看起來卻好像已經蒼老。
而那些自信並且有著良好心態的老人,即使到了80歲,看起來卻仍然很年輕。
正是有了發自內心的徹底自信,才有了一些人的健康長壽,且老有所為。
米開朗基羅在其年逾80歲時,完成了其生平最傑出的幾部作品;歌德在80歲以後,寫出了不朽的巨著《浮士德》,在他80歲的生日那天,竟然還像孩子似的去爬樹,結果摔斷了腿;愛迪生到了90歲仍有發明創造;英國劇作家蕭伯納在90歲時,創造性思維依然非常活躍,並自信有著“當代人中最清醒的頭腦”。他的劇本里睿智迭現,在生活中也是幽默瀟灑,風趣獨到,從而成為世界文壇名副其實的“常青樹”。
鄧小平在80歲那年,回答德國總理科爾提出的長壽秘訣是什麼時說:“沒有秘訣,我一向自信樂觀。”他還對人說過:“天塌下來我也不怕,因為有高個子首先頂著。”鄧小平業餘時間喜歡游泳和打橋牌。他說:“我能游泳,證明我身體還行;我打橋牌,證明我腦筋還清楚。”他正是靠體力和腦力的交替鍛煉,才保持了健康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俄羅斯現任總統普京經常自信的去挑戰那些年輕的柔道高手,並經常親自駕駛超音速戰鬥機去視察各個空軍基地。
在這些人類中最偉大的人物身上,自信、健康、長壽、成就早已相輔相成,並形成了良性循環。
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困難、險境,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消極情緒。
當有什麼事使你煩惱時,要暢所欲言,不要把煩惱悶在心裡。
當事情不順時,不妨避開一下,變換一下生活環境,或許就會使精神得到鬆弛。
如果你感到自我煩惱,試著幫助他人做些事情,你會發覺,這將使你的煩惱轉化為振奮,並會產生一種做了好事的愉快感,會讓你充滿自信。
當遇到心理困擾時,採取積極有效的方式面對,做一個善於化解痛苦、消除煩惱的健康、快樂的人,無疑是對自己、家人、社會負責任的表現。願大家都能做情緒的主人,擁有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