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育兒書《嬰語的秘密》裡提到一個觀點:尊重孩子,即便他只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
這本書的作者特雷西霍格,曾被邀請去來訪者家裡演示如何照顧新生兒的時候,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抱起才幾天的嬰兒,自我介紹說:“你好,我是特雷西。”
顯然,特雷西完全是把對方當成一個平等的成人去看待的,而不是當做一個什麼也不懂的新生兒。
02
一切育兒方法的前提就是尊重孩子
聽到一個媽媽吐槽,在吃飯問題上,給孩子定了很多規矩:比如飯前要洗手,吃飯時不可以玩玩具,必須在飯桌上吃飯等等;
孩子會點頭說好,但真正到了吃飯的時候卻不奏效了,要么就是不肯洗手,要么就是洗完手又去拿玩具,怎麼說都沒用,只能強行從孩子手上把玩具擼下來並按在餐桌椅上才會老實一點,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孩子無休止哭鬧聲。
孩子被怎麼對待,就會怎麼對待別人。
被強行拿走玩具就相當於在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不需要任何溝通和尊重,直接霸王硬上弓就可以了。
所以下次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孩子也會二話不說,從別人手裡把玩具強行搶過來,很多父母看了無數育兒書,掌握了很多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技巧,可偏偏忘了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成年人去看待。
成年人的世界講究合作與溝通,一般都會事先溝通,提前詢問,然後達成共識,其實和孩子也是一樣的,如果父母把他當成合作夥伴一樣去對待,那麼孩子也會像一個成人一樣與你合作。
在吃飯前10分鐘父母就應該孩子告訴孩子:該吃飯了,應該洗手了。孩子就會提前有個準備,即使到了時間還沒有去洗手,只要父母再次重複一遍,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
至於洗完手後又去拿玩具,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孩子並沒有一套成熟的自我控制系統,洗完手又看到可愛的玩具忍不住也會摸一摸,那麼此時父母可以蹲下來,看著孩子並告訴孩子:吃飯是不允許玩玩具的,來,把玩具給媽媽(爸爸),引導孩子主動把玩具交出來。
也許孩子不會配合你,甚至扭過頭,那麼可以繼續重複規則,並將孩子此時的想法表達出來:xx想玩玩具,xx現在就想玩玩具,是嗎?等孩子的眼神與你對視的時候,再次重申規則,如此重複,直到孩子把玩具交出來。
整個過程,沒有強行製止,也沒有刻意說教,只是像和一個大人說話一樣和孩子溝通,孩子自然也會欣然接受你的提議。
如果一個孩子從新生兒就開始被父母尊重,那麼等他長大,懂事理的時候,就會把尊重當成和所有人溝通的基石。
03
尊重孩子就是讓孩子獲得邊界感和規則意識
週日,在樓下小區見到一個媽媽帶著2歲左右的寶寶去泳池,這個孩子一邊走著一邊把手上的一個小袋子裡的豆子扔得一地,這個媽媽啥也不說,任由孩子扔,等孩子扔完了就用腳把這些豆子耙在一起,然後自己用紙巾捏起來扔到垃圾桶裡。
看得出來,這個媽媽很尊重孩子,對於一個2歲左右的孩子本能的探索和好奇,給予了很大的寬容和尊重,沒有製止和斥責,而是在孩子背後收拾爛攤子。
但這並不是在真正的尊重孩子,而是在包容孩子的行為。
這就相當於在告訴孩子,只要你喜歡,你可以隨便扔,媽媽會幫你收拾殘局的,在給孩子創造一個虛假的世界規則,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沒有人會無底線地包容別人的行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很bossy,長大後也會變得很霸道、不講理。
我們尊重孩子,像對待成人一樣平等對待孩子,終極目的應該是為了empower 孩子,給予他們能力。
而孩子獲得能力的最佳方式,就是在體驗真實世界的過程中吸收穫得的。
當孩子與這個真實世界有更多的接觸時,才能在與真實世界的互動中獲得更多能力,明白每件事情的前因和後果,懂得事理和規則,獲得更多的權利和責任,變得更強大。
無底線的放任只會讓孩子在與他人相處或者獨自面對真實世界的時候,不斷遭受挫折,因為現實世界裡沒有人會替孩子收拾殘局,媽媽父母也不可能跟在孩子屁股後面一輩子。
當然,孩子最終可能還是能從真實世界裡學會這些,但可以想像這個過程,比起小時候在家長引導下的習得要艱難得多。
04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能力邊界
一個2歲左右的孩子,把豆子扔在地上,是完全可以有能力把它們撿起來收拾好的,但是他還沒有是非對錯的道德概念,不知道要撿起來,不知道這是在破壞造成公共區域衛生,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人不小心踩上去導致路滑摔跤。
所以,這件事情在認知能力邊界上是超過孩子本身的認知範圍的,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幫孩子做決定,告訴他必須把豆子撿起來,或者和他一起撿。
這並不是不尊重孩子,恰恰是在告訴孩子:你是可以把豆子撿起來的,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樣把它收好其實也是對孩子能力的一種信任和尊重。
其實我們尊重一個孩子,其實就是在尊重一個孩子的邊界,這個邊界就是他的能力邊界和認知邊界。
在這個邊界內我們可以給孩子絕對的自主權,按照孩子的方式來,因為他有能力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責任。
比如一個2歲的孩子在用顏料塗鴉的時候想用紅色的和藍色畫一輛火車,那麼當然是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非要孩子畫一輛綠色的火車。
而當他想把顏料都扔到泳池裡的時候,家長是應該要製止的,因為他還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也無法承擔這樣做帶來的後果(比如泳池的水變髒,無法清理等等)。
孩子在沒有「是非概念」的情況下,所造成的破壞或傷害,是需要父母來承擔的,所以父母有權利去為孩子做判斷,然後替孩子作出決定,告訴他應該怎麼做,或者糾正他的行為。
只是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父母需要溫柔而堅定,用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也許孩子還小,不明白概念,但是從小就在一個'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去承擔'的環境中成長時,就會比別人更好地懂得什麼是責任。
這樣的孩子,在與外界接觸的過程中,也往往是更受歡迎的。
尊重孩子,其實是在幫助他們適應這樣一個真實的世界,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懂事理,而'像對待成人一樣平等對待孩子',應該是'尊重孩子'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應該懷抱著的一個願景,而非一個僵硬的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