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表明我的態度:我生活中基本吃素,多吃飯,多吃綠色蔬菜。
但我不是宗教徒,不是完全戒葷,從人情角度講,逢年過節,或有客人,吃點肉也無不可,偶爾吃點肉,也能補充身體需要的營養。但日常生活,我建議大家:多吃素,少吃肉。
為什麼?我們從兩方面講。
一、我們的遺傳基因裡,少有“吃肉基因”
我們的身體健康,很大一部分取決於遺傳基因。什麼樣的食物適合我們?跟基因同樣有關。
事實上,中國人真正物質豐足,也就改革開放後的這二三十年。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沒有大規模的養殖業和畜牧業,除了上層階級,普通老百姓能填飽肚子就不錯,逢年過節有塊肉吃就不錯,像現在這樣頓頓能吃肉,那幾乎是奢談。
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飲食結構以糧食和蔬菜為主,所以我們的遺傳基因裡,本來就少有“吃肉基因”。現在生活好了,雞鴨魚,牛羊豬,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遊的,無所不吃,少有“吃肉基因”的我們,吃下這些肉,自然各種疾病就跟著來了!
有人會槓:古人吃肉少,為啥平均壽命那麼低?
我告訴大家個真相吧,關於古人的壽命,有個非常大的誤區。古代因為醫學不發達,嬰兒難產而死、夭折的非常多,而平均壽命是要一起統計的,這樣一來,數據自然不好看。而成年人又有幾個難關,一是戰亂,造成大量青壯年非正常死亡,二是疫病,現在看來很容易的問題,在古代就是致命的。所以拿古人的平均壽命來說事,顯然不靠譜。
世界上公認的五個長壽之鄉,都處於偏僻貧困的地區。比如中國的新疆南疆和廣西巴馬。這其中有自然環境因素、心態因素、遺傳因素,但還有一個飲食因素,五大長壽鄉的飲食結構體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類、薯類、玉米、蔬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飯量小。
二、素食可以提供植物性蛋白
人吃蛋白跟穀物有個比例,我們知道人有32個牙齒,其中4個是臼齒,吃肉用的,28個是門齒,用來磨碎蔬菜澱粉用的,也就是主要是以素食為主,人不能天天吃肉,你不是老虎啊,老虎都是臼齒,那當然是吃肉的,自然界的規律就是這樣。
現代營養學倡導高熱量、高蛋白,但我一直旗幟鮮明的反對,長時間高蛋白、高熱量飲食,是疾病的禍根。
蛋白過多,死得越快。為什麼?很多氨基酸從尿裡排出,影響腎臟;消化不良,又會造成腸道毒素太多。
很多父母,每天一定要讓孩子吃一個雞蛋,喝一杯牛奶,孩子不願吃,逼著也要吃下去。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孩子正餐還要吃很多肉。在臨床中,經常有幾歲的小女孩,過早乳房發育,甚至形成結節,均與飲食中過多肉蛋奶有很大關係,營養過剩,促使孩子過早發育,過早成熟。
對於成年人來說,大魚大肉,營養過剩,從而引起各種慢性疾病,被稱為“富貴病”,這就不用我贅述了吧?
從營養學角度講,其實蛋白質不一定非要從肉食中獲取。我們能從米麵蔬菜裡取得植物性蛋白質,因為植物也含有蛋白和脂肪。並且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可以互相轉換,植物性蛋白質雖然合成新蛋白質的速度較慢,但相對而言卻較穩定,可以說是最健康的蛋白質。
這又要說回上文中提到的長壽鄉,據了解,巴馬百歲長壽老人把豆漿看得很珍貴,巴馬百歲老人尤其是婦女喜愛喝豆漿,他們視豆漿、豆腐及各類豆製品為一生不可缺少的食品,這種重視程度遠遠要超過肉禽類食物。
而豆製品,正是植物蛋白很好的來源。
所以,雖然年關將至,但還是提醒一句:吃肉,大家還是悠著點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