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累、容易喘、懶洋洋,一般人會認為這就代表需要補氣。不過中醫提醒,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並非都適合吃補藥補氣,以免補錯或補過頭。氣虛原因很多,大部分跟生活和行為有關,中醫說,每個人都能通過改變生活習慣,改善氣虛的問題。
身體勞累過度、用腦過度、思慮煩躁,長期下來都會損傷脾氣,影響水濕運化,阻礙營養吸收,導致氣虛。常喝冰冷飲料、飲食營養不均衡,也會氣虛,例如有些人怕胖,偏食蔬果、少吃五穀,長期下來也會氣虛。此外,長期壓力大、情緒鬱悶,或是久病臥床、缺乏運動,這些都會讓人體氣血運行不順,也不利於營養吸收,更加重虛弱感。
中醫說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從生活習慣做起,幫助身體維持正氣充足、陰陽平衡,人就不容易生病。例如,勞動和運動要適量,時間到就要好好休息、好好睡覺,找到釋放鬱悶和壓力的方法;飲食營養均衡,不偏食,不要常喝冰冷飲料,這些都是好方法。
不過生活習慣難改,許多人感覺身體虛,第一個反應是拿出人參、當歸、黃芪、枸杞、紅棗等藥材燉湯入菜,或是去買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回來煮成四君子湯,都是為了自行補氣。不過自行補氣是有風險的作法,因為很容易補錯、補過頭,會惡化原有症狀,甚至導致疾病發作。
如果一個人其實沒有氣虛,或是同時有某些病症,都不能補氣。例如體質燥熱、肝陽上亢,起床時嘴巴苦苦的、口乾口臭、眼屎多、便秘、月經量多,若再補人參、當歸,恐引發嘴破、失眠、滿臉痘痘。體內有濕邪導致痰多、濁氣堵塞於脾胃而容易脹氣、大便黏臭,如果再補枸杞、紅棗,只會加重症狀。月經來潮期間服用人參、黃芪,可能造成行氣太旺,刺激子宮收縮,加重經痛等經期不適。
正在感冒、腸胃炎的人,如果再吃黃芪、人參,對於發炎來說是火上添油,原本3、5天就會收尾結束的小病,將要拖更久才能痊癒。另外,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動脈硬化、自體免疫疾病的人,若是長期吃人參等補氣藥材,可能誘發中風,或是激化免疫反應,加速病況惡化,不可不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