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吃著一盤炒蔬菜時,你可能會想像自己所吃的是很新鮮、營養的食物,但實際上一顆蔬菜從採收到上餐桌前,歷經了多道的處理程序,食物中的許多營養素會在這段過程中流失,特別是在末端——從購買到做好後上桌時,很容易因儲存、製備和烹調過程而讓營養流失加劇。
儲存:食物的儲存環境,例如空氣(氧化)、陽光(紫外線)和溫度均可能會影響營養素的留存。特別是維生素C,即使在室溫下,長期儲放都可能導致營養的流失,舉例,菠菜儲放在25℃的室溫下時,隔天維生素C只剩下80%。
製備:以常見的食物製備方式切和洗為例,切會增加食材表面積,增加營養素暴露在高溫、光線和氧氣下的面積;而在去皮、廢棄枝葉過程,也會使富含礦物質的部位被去除,減少食物中的營養。洗則會增加水溶性維生素和部分礦物質的流失。
烹調:烹調的方法、時間、溫度及烹調過程中加的酸、鹼物質等都會影響營養素的流失。例如維生素C和部分維生素B都不耐高溫,脂溶性維生素會流失在煎油中,水溶性維生素和部分礦物質會流失於煮、燉等含大量水分的烹調方法中。
利用技巧,留住食物中的營養!
當你從市場或超市買菜回來後,可以這麼做,以盡可能保留食物中的營養:
一、切割處理食材
縮短處理食材的時間,要吃時再切割食材,避免維生素C等營養素因接觸空氣而氧化破壞。
先洗滌、後切割,以減少水溶性維生素的流失。
減少食材與水接觸的時間,例如以流水清洗取代用浸泡方式清洗蔬果,避免為了口感清脆而將蔬菜浸泡在冰水中。
根莖類食物,例如胡蘿蔔、馬鈴薯、芋頭和番薯等最好帶皮烹調,之後再進一步的處理。
二、烹煮
縮短加熱時間,例如用大火快炒取代小火慢燉;用汆燙取代湯水中長時間烹煮。
烹調過程少放水,以減少水溶性維生素和部分礦物質的流失。或可將煮過蔬果的湯汁拿來煮湯,或取代水調製醬料,或勾芡來留住溶於湯汁中的營養素。
對食材裹粉、上漿,以降低食材直接接觸高溫與空氣、光線等帶來的破壞。
少加鹼,多用酸,因為維生素在酸性環境下較不易被破壞,且酸有助鈣、鐵等礦物質吸收。
三、其他
避免長時間保溫或反覆加熱食物,若需加熱食物可用微波方式處理。
水溶性維生素(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B1、B2、B6和B12)對光敏感,故食物買回家後若不馬上食用,最好用非透明的袋子或盒子裝好(隔絕空氣和紫外線),或放入冰箱保存(阻隔光線,降低溫度,以抑制食物中的酵素作用)以減少營養流失。
守住營養,購買這些食物要留意
蔬菜類罐頭原因:食材清洗、熱殺菁導致流失;部分水溶性維生素與礦物質因清洗和加熱而破壞。
精緻米麥等穀類原因:輾磨加工流失;礦物質、纖維和部分維生素流失。
事先切好的蔬果盤原因:食材清洗、光線、空氣氧化;部分水溶性維生素與礦物質流失。
榨好、久置的蔬果汁原因:加工處理流失、氧化破壞;纖維、部分水溶性維生素與礦物質流失。
透明玻璃瓶牛奶原因:光線破壞;維生素B2 在溶液下易受到光線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