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別人的重視,希望自己的委屈,能夠得到別人的關心和鼓勵。特別是對於父母來說,為了孩子默默付出,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常態了,但是家長也會希望能夠得到孩子的認可。可是事實就是,很多時候,想像和現實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怎麼生了一個白眼狼?
小劉獨自一人帶著孩子在外地打拼,很多時候都覺得力不從心,但是每次她都用孩子鼓勵自己,這才堅持了下來。
但是女兒對於小劉的辛苦卻是毫不知情的,漸漸的,小劉也開始有些心酸,認為自己的付出沒有被孩子看到,沒有被孩子珍惜。而最近發生的一件事,甚至讓小劉產生了一種,自己花錢養了一個白眼狼的想法。
因為輕信他人,小劉損失了很大一筆錢,因為這樣的失誤,小劉近期一直都陷入不好的情緒當中。但是女兒絲毫沒有注意到媽媽的問題,反而不斷地向媽媽要錢。
小劉心力交瘁,告訴女兒自己出了這樣的問題。沒想到女兒卻只回了一句:“你自己不小心,能怪誰呢?”說完之後,仍然是催促小劉給她錢。
女兒的這種做法讓小劉傷透了心,在和好友聊天的時候,小劉提起了這件事,傷心地感嘆道:“我怎麼生了這樣一個白眼狼。”朋友聽完小劉的話之後,也是義憤填膺,但是冷靜下來之後卻詢問小劉,在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對孩子共情能力的培養。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有這種“白眼狼”的行為,並不一定是像家長想像的一樣,是不孝的證明,而是因為孩子沒有共情能力。
什麼叫做共情能力呢?其實很多人都有,但是卻不能準確地說出來
比如你看到新聞中,年邁的父母被孩子拋棄,你會覺得很傷心,想要幫助他們。這種傷心和同情不一樣,是來自你將自己放在和這對年邁的父母相同的位置,這就是所謂的共情能力。
缺乏共情能力,對孩子來說有怎樣的影響?
共情能力可以說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性格塑造的主要成分。缺乏共情能力,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沒有共情能力,可能導致孩子出現以下幾種問題。
第一,社交受損
在人與人的相處之中,共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共情能力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缺乏共情能力,會被人誤認為是一個冷血的人,對於孩子的正常社交有著很大的影響。
第二,情感認知障礙
缺乏共情能力,讓孩子無法正確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不管這份情感是針對自己還是針對他人的。孩子產生情感認知障礙,很可能變得無法正常地回應他人的感情,或者完全不理解某種感情的意義,嚴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甚至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好的偏見。
第三,性格問題
缺乏共情能力,也許一開始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小問題,但是隨著這種性格逐漸的地發展,很可能讓這個小問題慢慢的變成大問題。
孩子逐漸習慣這種不需要帶著同理心生活的方式,對所有的一切都無法產生共情的情緒,以致於改變孩子的性格,讓孩子真的變成一個冷血無情的人。
第四,成為沈默的幫兇
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在成長中很可能變得越來越冷血無情,在面對很多不正確的事情時,也會下意識地沉默,成為一個看客幫兇,不願意付出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幫助他人。
而在更多的時候,孩子都把自己放逐在所有人的社交之外,沒有朋友,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也得不到他人的幫助,或者得到他人的幫助,也不能理解對方的行為,沒有感激之情。
缺乏共情能力會給孩子帶來如此多的問題,相比不少家長都會覺得非常吃驚吧。因為很多家長可能還不了解共情能力是如何養成的,畢竟自己在小的時候,可沒有被家長特意培養什麼共情能力,這是不是說明共情能力其實是先天性就具備的呢?
但是實際上,共情能力並不是天生就具備的,也是需要後天培養的,所以家長要重視關於孩子共情能力的培養,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1,向孩子展示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對於人的情緒沒有太大的印象,甚至說,孩子對於他人的情緒沒有準確的感覺,父母的傷心和自己的傷心,在孩子的腦海中是不一樣的感情。
如果父母總是隱忍、偽裝,孩子在這種虛假的環境下長大,就無法接受家長任何的情緒,慢慢的,也會失去共情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適當地在孩子麵前展示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對家長的感情產生共鳴感,主要是讓孩子能夠理解他人的感情,能夠讓孩子把他人表達的情緒,和自己表達的情緒聯繫起來。
2,以身作則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想要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家長也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表現,潛移默化地讓孩子了解共情能力的意義和正確的表現方式。
比如家長在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或事時,主動地幫助他人,再告訴孩子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做,引導孩子去思考。
3,教會孩子換位思考
所謂的共情能力,其實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換位思考,了解他人的感情,才能去更好的和他人相處。
教會孩子換位思考,也能讓孩子在學習和工作中,更加的得心應手。因為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在工作和學習的時候,就不會只想著自己,在很多需要配合的事情上,也能夠接受他人的幫助,或者幫助他人。
4,讓孩子思維更開闊,格局更大
有些時候,思維也會局限一個人的共情能力,因為生活在狹窄的環境當中,身邊的人都是一樣的性格,對於孩子來說有著很大的影響。因為孩子的思維不夠開闊,很多時候都會有點自私,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不會想到更長遠的地方。
所以,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去見世面,讓孩子的格局變大,這樣一來,孩子對人和情感的認知,也會越來越強,自然也就會培養出自己的共情能力。
家長自身的共情能力更重要
其實共情能力很多人都是擁有的,但是說到特意去培養,大部分人又開始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因為很多情況下,人類的共情能力是如何產生的,自己也沒有辦法說清楚。
但是孩子沒有共情能力,絕對不是孩子本身有問題,每個人的性格都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塑造的,孩子都是一張白紙,需要家長的刻畫。所以孩子沒有共情能力,家長要先考慮自己的問題,考慮自己是不是遺漏了這方面的教育。
共情能力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自身也需要注意這一點,不要以為孩子自己可以學會就放鬆警惕,共情能力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也許一開始,孩子只是缺乏共情能力,但是家長不加以注意,慢慢的就會演化成真正的冷血無情。
共情能力從另一種方面來說,也是來自於孩子內心的善良和同理心,因為在生活中能夠考慮到別人的想法,能夠去理解他人,這樣孩子也能生活得更加快樂。
家長也需要共情能力,不僅僅是在面對別人的時候,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更加需要,共情能力能讓家長更好的和孩子溝通,讓家長從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想法。
但是現在很多的家長在面對別人家孩子的時候,就充滿了同理心,動不動就心疼人家的孩子多麼辛苦,一轉到自己孩子身上,就失去了這種共情的感覺,認為所有的磨難都是孩子必經的。
想要孩子感恩於自己的付出,父母就要找到一個孩子能理解的角度,並且永遠不要忽視交流的重要性。想要讓孩子能夠跟自己共情,父母就先從自己做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