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有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話:
“你是大的,要讓給小的。”
“沒事,拿走吧,你們家孩子喜歡就拿走吧。”
“不就是個小汽車嗎?弟弟是客人!”
“孔融讓梨懂不懂?會分享才是好孩子。”
“你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給你買的!我說送人就送人!”好像小孩子的分享總是理所應當的。他比你小,你要讓著他;
他是客人,你要讓著他;你是個好孩子,你要讓著他……
——慷慨大方地分享心愛的東西,難道是必須的麼?
針對這些無理取鬧的要求他人“大方”的熊孩子和熊家長,一位美國媽媽做出了有力的反駁。
整件事情還要從一位媽媽給其他父母發的一條Facebook談起:
當我跟兒子Carson走進公園的時候,至少有6個小男孩向Carson走過來,而且都要求他將自己的變形金剛,樂高小玩偶和玩具卡車分享出來。很明顯,面對這些要求Carson有些不知所措,而且當那些孩子靠近他的玩具時,他還會把這些玩具護在胸前。然後,Carson看向了我。
Carson這樣為難,是因為這些玩具是為了媽媽朋友的女兒帶過來的,他們約好了在公園見面。而Carson不想把玩具給那些貪婪的男孩子,僅僅是因為他想給那個小姑娘一個驚喜。
於是,Carson看向了他的媽媽。
一般來講到了這個時候,故事會有點令人傷心。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吉恩·迪賽會說:“幼兒從天性上來說是自私的。行為學研究告訴我們,慷慨的行為會隨年齡的增加而形成。”孩子們不會在一開始就因為“天性中的善良”而自然的分享,相反,他們是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學會對別人的道德行為進行反思和評價的。而且每一次決定是否分享的過程,往往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然而,很多家長會無視孩子的學習“道德”的階段、甚至打斷孩子思考的過程,粗暴地表現自己的“善意”:“去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吧,你是個好孩子要學會分享!” ——我們很容易想像到那個神態。
不過幸運的是,這位媽媽沒有這樣做,因為她知道Carson這樣為難的原因。
於是她跟兒子說:“Carson,你可以跟他們說不,只是拒絕就可以,其他的什麼都不用說。”
然而,在Carson說完不想給之後,那群孩子竟開始向Carson媽媽打小報告說他小氣!Carson媽媽堅決保護了兒子,她的回答是:“他不是必須要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來,他已經說了不願意,如果他願意給你們玩的話,他就給了。”
這回,沖她擺臭臉的人變成了其他孩子的家長們。
實際上,我們換個角度想一想就會對整件事情更加清楚:你是一個成年人,如果有一天,你一邊吃著煎餅果子一邊在街上走,碰見了一些不認識的人說“哎呀我們也想吃煎餅”,難道你就必須把自己的煎餅分給那些陌生人吃嗎?當然不用!而那些“教養良好”的成年人,難道就能理所當然的分享別人的煎餅,要是人家不給就應該衝別人發火嗎?當然也不是!
那些家長在衝著Carson媽媽擺臭臉、認為她跟她的兒子都“太沒禮貌”的時候,或許忘記了這個邏輯:到底是誰沒有教養?是一個不願意把玩具分給6個陌生人的孩子,還是明知人家不願意,還要強迫別人分享的6個陌生人?
所以Carson媽媽在Facebook的結尾對那些家長說:
下一次你們面若冰霜,對不願意分享的孩子嗤之以鼻的時候,請記住,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並不是是個人找你要,你就一定要把所有東西都給他的,而且,我也不會這樣教育我的孩子。
我們是希望通過教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成長為更好的成年人。確實有些成年人從沒學過如何向孩子一樣分享,但是,更多的成年人不知道如何拒絕別人,或者說如何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邊界,再或者說:關愛自己。
這件事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說這媽媽是小題大做。
柚子卻很贊同這位媽媽的做法。
也許在大人的世界裡,人情臉面最重要,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用錢來衡量。
可在孩子的世界裡,所有的玩具和物品,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他的好朋友。
你隨便把孩子的東西送給別人,就相當於你媽把你養了好幾年的狗狗,隨便在樓下寵物店賣了,你領導把你好不容易拿到的項目給了別人。
還不讓你抱怨!不讓你哭!
強迫分享就等同於在教孩子,你也可以用這樣強行的方式得到別人的東西。
灌輸強盜邏輯,就是給孩子的人生埋雷。
要想孩子學會尊重別人,先得讓孩子得到尊重。
樂於分享和強迫分享是兩碼事
這位媽媽在某種程度上說非常的勇敢,在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頂住了周圍人給她的壓力,看出了孩子的為難,並且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此外,家長們也要明白:樂於分享和強迫分享完全是兩碼事。
樂於分享,不僅能讓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還能避免他們因為自私被別的小朋友排擠。這能幫助孩子以後更好地融入群體。
在鼓勵孩子學會分享之前,其實家長們更應該想一想:你為什麼想要你的孩子去分享?
許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搶玩具,太沒面子了。於是就逼著孩子去“分享”。其實這種情況下孩子反而更加不樂意。
孩子本身並沒有錯,只不過家長們更應該知道,孩子為什麼不一樣分享?怎樣讓孩子學會分享,也是有講究的。
孩子不願分享是正常的
大多數學齡前的孩子都不能理解“分享”的意思,所以不願意分享也是正常的。
因為學齡前的孩子更加清楚什麼是“我的”,如果他們想要什麼東西,就一定要獨占。而分享就表示別的小朋友要把這個東西拿走。這是他們極不情願的。
“分享”其實有不同
家長們想要更好地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也要意識到不同情況的分享也是有區別的。
讓孩子分享被子:這還是自己的,不需要輪流用或者給別人;
分享玩具:需要和別的孩子輪流玩;
分享餅乾:需要給別人一半,並且這一半不會再回來。
這幾種完全不同的情況,孩子其實很難區別。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來調整對孩子的要求。
怎樣讓孩子學會“分享”
爸媽們不妨可以試試這幾種方法,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從小培養:
當孩子可以用手抓東西了,你就可以和孩子來回傳遞一個東西,同時說“該我玩啦,該你玩啦”。
嘗試輪流擁有一個物品,是寶寶學習分享的第一步。
家長親身示範:
告訴寶寶如果他抱一下你,你就願意和他分享沙發;
或者在一起吃東西時,商量和他換著吃。
幾個小朋友一起玩時,帶上計時器:
有幾個孩子要玩同一個玩具時,我們可以規定,讓一個孩子先玩幾分鐘,時間到了聽到計時器響起,就把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下一次計時器又響起了,孩子們就再一次交換玩具。
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把玩具借給別人只是暫時的,不會被永遠拿走。
多誇誇孩子:
每個孩子都喜歡受到誇獎。
舉個具體的例子,你可以這樣誇獎孩子:
你把小卡車給小明玩的時候,有沒有看到他很開心?他真的好喜歡這個玩具,寶貝兒做的真棒。
這樣能讓孩子注意到,只要他這樣做就能被表揚。再出現相似情況時,就有可能會因為想要誇獎而更主動和別的小朋友分享。
別讓孩子“忍痛割愛”
孩子不應該被強迫分享。
如果家長強迫孩子分享,孩子們反而不能理解分享的真正意義,還可能會產生一些奇怪的想法:
我討厭別的小孩,他們總和我搶;
只要我哭得足夠慘,就算別人再怎麼想要,玩具也是我的;
誰鬧得最厲害,誰得到的就最多;
……
雖然大部分孩子到3 歲左右才能理解“你的”與“我的”的區別,但他們天生就知道“公平”和“不公平”的區別,這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因此,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爸媽們要注意到這兩點:
不要讓孩子認為,但凡有人想要他們的玩具,他們就非得忍痛割愛,沒有別的選擇。
不要強迫,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很在乎他們的感受和需求的。
聽這一句,就算想要孩子學會分享,也不能著急強迫,用正確的方法慢慢地引導孩子,孩子自然就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