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要求“乖”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習慣於看父母的臉色,根據家長的意願去做;或者通過察言觀色、哄父母和身邊的人開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善解人意和察言觀色之間找到平衡?
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孩子嘴甜、乖巧、順從、隨和;與人接觸,他們懂得察言觀色、顧全大局。這些孩子也因此常常被大人們誇獎:“聰明、懂事”。
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所做的一項關於孩子“懂事”的調查顯示,78.1%的成人喜歡懂事的孩子。家長頭腦中的“乖孩子”情結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在被要求“乖”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習慣於看父母的臉色,根據家長的意願去做;或者通過察言觀色、哄父母和身邊的人開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怎樣的影響?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善解人意和察言觀色之間找到平衡?
孩子會看臉色等於聰明懂事?
會察言觀色的孩子,通常能給人會說話、會哄人的印象。
“80後”媽媽葉舒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我女兒今年7歲,會看人臉色,家裡無論誰不高興,她即便不太知道原因,瞬間會表現得很乖巧,或講笑話逗我們開心,我父母常誇她'這孩子有時比大人都懂事';在學校,老師和同學也喜歡她,被稱為'開心果'。她也淘氣、調皮、有鬼點子、提各種要求,大多是在大人們心情好的時候,所以很少被批評,願望也容易得到滿足。”
每每有人誇女兒,葉舒聽著心里美滋滋的,但她也隱隱有一絲擔心:“女兒是不是太懂事了,日後會不會變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孩子?”
如果孩子過於在意大人的情緒,言談舉止以大人的臉色為風向標,如此察言觀色就與善解人意、情商高有著本質的不同。
因為,過分關注他人情緒的孩子或因為缺少父母陪伴和安全感而小心翼翼;
或比較敏感,通過觀察消化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言行,做一些超出年齡的或違心的事情,
久而久之,其內心的負面情緒會越積越多……
凡此種種,都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錢志亮說:
“如果家庭教育中出現不同的標準,孩子就容易變成喜歡看人臉色、耍小聰明的兩面派,見風使舵、投機取巧,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在隔代教育中。”
而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孩子也容易學會鑽空子,
在嚴厲的一方面前表現得乖巧聽話,而在面對寬鬆的一方則肆無忌憚。
錢志亮認為,
會看臉色的孩子,內心有深深的恐懼。
總把別人的情緒放在第一位,自己的正常需求被壓抑,孩子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膽小自卑,不敢向別人提要求和麻煩別人,不快樂、不隨心、不自由。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愛、被溫柔對待。
心理學家武志紅也認為,
許多在某一方面有超能力的人,恰恰是在這一方面受過嚴重傷害的人。
懂事是很深的絕望,它表面上為家長帶來省事的好處,也許骨子裡就處於恐懼。
那個懂事的孩子,是犧牲了自己的快樂,成全了父母,成全他人。
“看臉色”也有分寸
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需要學習覺知別人的情緒,懂得顧及他人的感受,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但是,以此為前提的察言觀色,其目的是讓孩子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進而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善心,學會共情,
而不是讓孩子以討好他人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或者只顧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比如,原定週六帶孩子去科技館,但周六一早媽媽突然開始頭疼、咳嗽,媽媽雖然堅持按計劃出行,但身體的不適和為難情緒顯而易見。
這時,如果孩子主動提出讓媽媽休息、把參觀科技館的活動推遲到下週,其察言觀色產生的效果就是共情,能換位思考、體諒媽媽的不舒服。
而如果孩子表示,“媽媽,我們下週再去吧,但今天讓我多玩兩個小時遊戲行不行?”這樣看臉色的結果,雖然讓媽媽得到了休息,但孩子趁機破壞了既定的規則,達到了多玩遊戲的目的,有明顯的投機取巧的跡象。
所以,引導孩子恰到好處地察言觀色,能使其懂得為他人著想、體諒他人、關愛他人、善解人意;
恰到好處地察言觀色,也能讓孩子懂得行為的邊界,根據對方的言談舉止,明白自己的哪些言行應該適可而止,懂得掌控言行表達的分寸。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在人際交往中,能藉助看臉色更多地換位思考,淡定從容,他就容易受歡迎、有好人緣兒,擁有更融洽的人際關係。
引導孩子感知他人的情緒臉色
“臉色教育”不可取,但引導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關注他人的情緒、並做出適度的反應是必要的。
比如看到孩子的同伴傷心,父母可以提示孩子去關注同伴的表情,體察他的內心感受。
適時安慰同伴,表達對他的理解並觀察他的反饋;
或拍拍他的肩、輕輕地抱他一下、聽他傾訴,
也可以乾脆什麼都不說,靜靜地陪著他。
這樣做有助於孩子學習換位思考、嘗試感同身受、懂得體諒他人、學會包容和接納,進而培養起同理心。
日常生活中,孩子經常有求於他人。遇到類似情況,父母可以告訴或示範給孩子,如何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以商量的口吻與對方溝通,觀察對方的表情、態度、措辭和表達的方式,
而不是直接提出要求、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和反饋,勉強對方滿足自己的要求,讓孩子明白不能以自我為中心。
這是積極的、正向的察言觀色,能使孩子變得越來越“懂事”。
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看來,
真正的懂事就是懂規矩,懂得體諒人,為他人著想。懂事未必是壓抑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老師一定要教育引導孩子懂社會規則,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
|